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上大街情愫 廖虹雷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5-04-22 人已围观
深圳东门老街没有改造之前,有条小街叫上大街,上大街是我的家,准确地说是我老婆的家。我老家在乡下,而我在县政府机关工作,单位没有房子,上世纪60年代末我“嫁”给了老婆,也就“嫁”到上大街,一住就住了近二十年,直至上大街拆迁,我才离开这具有岭南特色、最具深圳风情的青石板小街。
上大街本来不是住宅民居,它曾经是深圳历史上最辉煌最多店铺的商业老街。据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深圳就“立墟”,这一立,上大街少说也有三百年历史了。
上大街在东门老街的“猪仔街”“鸭仔街”“鱼街”等街巷中,居然敢称“上”且“大”,没有点“斤两”那是不敢称老大的。上大街最“威水”的日子是解放前后那段时间,它是集中买卖布匹丝绸,印染布料,加工成衣、蚊帐、被褥、枕套之类的布匹专业商街。小街东西走向,街头到街尾上百号店铺,鳞次栉比,檐飞瓦叠,青砖墙,灰黑瓦,一间接一间,一座连一座,没有间隙,没有巷罅。有的两间铺,中间只一道墙,省去了另一道墙的人工和钱财。小街里头的房子,一般比较高,多数有二层或一个阁楼,好用作住家或货物仓库。
不要以为上大街很大,其实最宽处也就五六米,最窄的不足三米,刚够旧时县衙的“大轿”通过,也足够商贾挑担货物进出。店铺门面,三至五米不等。开铺时,把一块块高两米、宽一米的门板卸下来,拢叠靠墙一角,用麻绳子圈一圈。门板用了几十年,油漆早就老化斑驳,上门槽的顶端和下脚门椽都霉烂,剩下犬牙似的少许木头顶着。记不得哪间店铺,有块门板突然往街心倒去,险些压着行人。
街两边的屋,瓦檐对瓦檐,门窗对门窗,几乎伸个手就能搭到对面房子的窗椽,从底下往天上望,抵得上“小街一线天”的雅号。屋对屋的檐近了,野猫常常在屋顶跳来跳去。好端端的瓦筒,被蹭得东歪西扭。屋瓦顶被滚动得“嗦嗦”作响,接着猫撒下泡尿,顺着瓦槽往下流,不注意的人还以为是下雨呢。到了夜里,雌猫发情,散发出臊味,嗷嗷寻偶,酷似婴孩夜哭。雄猫听声,闻臊味,相聚,腾跳,滚动,两边瓦背顶被搅动得令人难以寝睡,只好个个从小窗户里探出个头,厉声喝道:“死猫,快走!”
上世纪50年代深圳墟拆了西和街、谷行街等几条小街,打通建成了解放路。上大街的店铺纷纷迁往解放路、人民路。上大街顿时失去了商业功能,像时髦女郎卸下耳环首饰粉脂和时髦装束,刹那间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一间间热热闹闹的商铺,成为城镇居民“静雀雀”的一家家住户。这条小街住的人多了,下了几天雨,一出太阳,每家每户翻出潮湿的被单、床褥、蚊帐、棉被及不常穿的厚衣,加上有孩子人家的裤衩、尿布和姑娘们的艳丽连衣裙、袜裤、通花内裤等晾在横竹竿上,你伸过来,我搭过去,一行行,一排排,密密麻麻,随风飘扬,几乎把那从“一线天”檐缝透进来的阳光遮住了。有好几次,好些外国游客,钻进这街巷里,专门猎拍这充满生活情趣的市井风情,吓得那些探出头晒衣服的妇女,赶紧把头缩回去。有哪家女人,衣服拧得不干,水老往下一滴一滴地淌,人们从这衣服滴水中穿过,以为是“大街太阳小街雨”景象中下着的“太阳雨”。
上大街岭南景致独特,市井风味的人情味也特浓。1969年底我住进上大街31号时,这条凹凸不平的青石板小街,已住上好几百户人家。由于店铺变住宅,先天“设计”不足,没厨房,没厕所,屋内临时用木板间隔,楼上楼下挤住三四家人;那些改造成的小小的厨房,摆放着三四家人的蜂窝煤炉和三四套砧板、锅、煲,一天三餐你煮我烹,一刻也没停过炊烟,但是很奇怪,大家少有争吵。有谁家煤炉早上要“起燃”,把轻便蜂窝炉从厨房提到门外,在小街这头用柴草点燃,浓烟顺着风向往街那头窜去,恰似农村院落飘着袅袅炊烟,刚出门口被浓烟呛着的人,尽管掩鼻抹眼而过,也绝没有谁骂街。
我和邻居张嫂、魏叔、陈姨、黄伯和李大娘几家人左右相邻,对门而居,白天从没关门闭户,我家干什么,你家吃什么,“单眼仔看老婆,一眼望尽”。大家不仅不避忌,相反当时物质奇缺还“互通有无”,大有“远亲不如近邻”之感。
我当时在县机关工作,经常下到各乡村驻队,搞政治边防、反外逃、学大寨、开荒造田,一项运动接着一项运动,和农民同住同吃同劳动“三同”,没一年半载不回城。1971年6月的一天,我老婆怀孕快下产,她身边没有亲人,很着急;我即将首任父亲了,却“任务紧”不能请假回来,在农村干着急,整天心烦意躁。我老婆肚子疼的那天,街坊邻居告诉我单位,我单位打电话告诉我“三同”的公社,公社通知大队,大队派人找到我住的生产队,生产队长飞也似的跑到田头找到了我,折腾了大半天,已是晚上时分。晚上,任何公社都没有公共汽车去县城,我眼巴巴睁到天亮,等到县城开来的仅一趟大巴,好不容易买了车票挤上去,摇摇晃晃返回县城深圳,已过了大半晌。赶到医院见到产房门口的魏叔老婆和张嫂俩邻居,是她们昨天用人力三轮车把我老婆送来医院,办了住院手续,又送汤又送饭,照顾到我从乡下赶回来。在医院,听医生说我老婆早早“破了羊水”,十多个小时难产,正有气无力,我六神无主,脑里一片空白。忽然,见到街坊李大娘坐在她儿子的单车尾,从医院走廊颤颤巍巍过来,把在一个口盅里暖着的一个小茶杯递给我,说:“这是高丽参汤,对生孩子有用。”我接过这珍贵的人参汤,马上由护士带进去给我老婆喝。我回过神来找李大娘,李大娘却又坐上她儿子的单车尾,一颠一颠地回老街去了。我责备自己没有向李大娘道一声谢,不应该就让李大娘这样悄悄走了。要知道,这高丽参,是老人的家人从香港带回来给她补身子的,而她一听到我老婆难产,舍不得自己吃,去帮助一个邻居,一个非亲非故的邻居!此时此刻,我感激得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老人不辞劳苦送来贵重的人参汤,还没听到半句新生婴儿降生的啼声,也不图街坊邻里的半句道谢,以一个女性的母爱,无私地温暖着邻里。李大娘佝偻的身影和这一小杯人参汤,在我心灵深处激荡了35个岁月。
以后,孩子稍有头烧脑热、病痛哭闹,临时接送托幼、看管关照,都少不了邻里们的帮忙。上大街家家户户门对门,谁家开饭,孩子嘴馋,“隔壁叔婆饭菜香”,不请自到,“噔噔噔”蹭上人家饭桌,喝东家粥吃西家饭。张嫂对孩子打趣道:“你到我家吃饭,要带米来喔。”小家伙一本正经地趴在桌上:“我家没米。”逗得大人们都笑出泪水。要知道那时米、油、鱼、肉、布,甚至肥皂都定量供应,家家不宽裕呀。在那物资匮乏的年月里,谁家拿出自家几个番薯、芋头、玉米或自制糕点或几只熟鸡蛋分送邻居,胜过如今赠送一盒盒“黄金搭档”和鸡精口服液……
上大街从东到西没有拐角,只有小巷中间有个岔口通往鸭仔街。那时没有电视,没有音响,只有县广播站一个入室喇叭,除了定时听新闻外,还听些革命歌曲广播。街上没有卡拉OK舞厅,也没有美容洗脚屋。那年头,巷窄人多,天气炎热,每到黄昏,一缕夕阳照进街巷,大家饭后在家门口石板上,趿拉着木屐或穿着人字胶拖鞋,扇着葵扇在自家门口石条上纳凉、聊天、下棋;有的拿把二胡弹奏广东音乐,有的在木板楼阁上吹奏悠扬的笛子、唱粤曲,乐韵随着晚风沿着青石板小街悠然漫去。女人在家门口石条上打毛衣,孩子们踢毽子、打玻璃珠子,男女老少,各有所乐。上大街街头街尾和中间共有三个公用水龙头,不用收费,大家自觉排队轮流挑水,没有人争先插队,没有人浪费用水。街上洗菜洗衣,谁家遗忘一盒肥皂,过了一夜没人拿,家家日不关门夜不闭户,没人偷东西。就是有了这些日复一日的买菜、淘米、洗衣、挑水、喝茶、聊天的生活细节,才积淀了老街浓郁的市井风情;也就是有了无数日出日落,邻里一针一线、一茶一水的相互关照,才沉淀了老街深厚的民情文化,孕育出岭南小街那种沉静、古朴、诚实和温润的气质。
1996年5月东门改造步行街,现代化的挖掘机一砸下去,上大街没了,冒出个太阳城。从此,狭窄低矮的瓦檐相掩的、晾满衣服滴着水珠的长长小巷没了,变成七八层高的太阳城百货广场。但是,“太阳”一点也照不亮我心里。
南塘街、鸭仔街、猪仔街、南庆街拆了,东门老井填埋了,“思月书院”拆改翻新了,“鸿安旅馆”择地重建了,尽管一些“文物建筑”乍一看跟原样差不多,但没感觉,没味道。
百年老街,岭南气质,转眼间说没就没了。
东门还是东门,老街还是老街,地理位置没变,但整体环境变了。步行街变宽了,楼房变高了,街景现代化了,东门从古代的乡镇集市,走向今天的商业都市,整天弥漫着繁华的喧嚣、时尚和自豪,却也掺了几分浮躁和妩媚做作。有人说过,灯的发明,使白天越来越多地侵占了黑夜。东门的商业价值提升了,老街生态的人文价值却流失了。
时间是个过滤器,时间也是服沉淀剂。蓦然发现,真正让人留恋一辈子的不是钢筋水泥垒成的高楼大厦,不是五光十色的街景、琳琅满目的货物、摩肩接踵的观光购物人流;而是那凝聚着岭南风情的青石板、旧屋檐、粤语粤曲以及街坊邻里悠闲的小街情愫。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那段生活,是那个年代的历史切片。面对时代的步伐,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我们对老街民情风俗流逝生出几分遗憾:为什么东门改造时非得要“不破不立”?难道世上真的没有“甘蔗两头甜”的兼顾?唉,“遗憾”永远不会回头,如今那弥漫古老风情的上大街,拆了;它,只能永远藏掖在我那辈人的记忆里。
上大街本来不是住宅民居,它曾经是深圳历史上最辉煌最多店铺的商业老街。据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深圳就“立墟”,这一立,上大街少说也有三百年历史了。
上大街在东门老街的“猪仔街”“鸭仔街”“鱼街”等街巷中,居然敢称“上”且“大”,没有点“斤两”那是不敢称老大的。上大街最“威水”的日子是解放前后那段时间,它是集中买卖布匹丝绸,印染布料,加工成衣、蚊帐、被褥、枕套之类的布匹专业商街。小街东西走向,街头到街尾上百号店铺,鳞次栉比,檐飞瓦叠,青砖墙,灰黑瓦,一间接一间,一座连一座,没有间隙,没有巷罅。有的两间铺,中间只一道墙,省去了另一道墙的人工和钱财。小街里头的房子,一般比较高,多数有二层或一个阁楼,好用作住家或货物仓库。
不要以为上大街很大,其实最宽处也就五六米,最窄的不足三米,刚够旧时县衙的“大轿”通过,也足够商贾挑担货物进出。店铺门面,三至五米不等。开铺时,把一块块高两米、宽一米的门板卸下来,拢叠靠墙一角,用麻绳子圈一圈。门板用了几十年,油漆早就老化斑驳,上门槽的顶端和下脚门椽都霉烂,剩下犬牙似的少许木头顶着。记不得哪间店铺,有块门板突然往街心倒去,险些压着行人。
街两边的屋,瓦檐对瓦檐,门窗对门窗,几乎伸个手就能搭到对面房子的窗椽,从底下往天上望,抵得上“小街一线天”的雅号。屋对屋的檐近了,野猫常常在屋顶跳来跳去。好端端的瓦筒,被蹭得东歪西扭。屋瓦顶被滚动得“嗦嗦”作响,接着猫撒下泡尿,顺着瓦槽往下流,不注意的人还以为是下雨呢。到了夜里,雌猫发情,散发出臊味,嗷嗷寻偶,酷似婴孩夜哭。雄猫听声,闻臊味,相聚,腾跳,滚动,两边瓦背顶被搅动得令人难以寝睡,只好个个从小窗户里探出个头,厉声喝道:“死猫,快走!”
上世纪50年代深圳墟拆了西和街、谷行街等几条小街,打通建成了解放路。上大街的店铺纷纷迁往解放路、人民路。上大街顿时失去了商业功能,像时髦女郎卸下耳环首饰粉脂和时髦装束,刹那间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一间间热热闹闹的商铺,成为城镇居民“静雀雀”的一家家住户。这条小街住的人多了,下了几天雨,一出太阳,每家每户翻出潮湿的被单、床褥、蚊帐、棉被及不常穿的厚衣,加上有孩子人家的裤衩、尿布和姑娘们的艳丽连衣裙、袜裤、通花内裤等晾在横竹竿上,你伸过来,我搭过去,一行行,一排排,密密麻麻,随风飘扬,几乎把那从“一线天”檐缝透进来的阳光遮住了。有好几次,好些外国游客,钻进这街巷里,专门猎拍这充满生活情趣的市井风情,吓得那些探出头晒衣服的妇女,赶紧把头缩回去。有哪家女人,衣服拧得不干,水老往下一滴一滴地淌,人们从这衣服滴水中穿过,以为是“大街太阳小街雨”景象中下着的“太阳雨”。
上大街岭南景致独特,市井风味的人情味也特浓。1969年底我住进上大街31号时,这条凹凸不平的青石板小街,已住上好几百户人家。由于店铺变住宅,先天“设计”不足,没厨房,没厕所,屋内临时用木板间隔,楼上楼下挤住三四家人;那些改造成的小小的厨房,摆放着三四家人的蜂窝煤炉和三四套砧板、锅、煲,一天三餐你煮我烹,一刻也没停过炊烟,但是很奇怪,大家少有争吵。有谁家煤炉早上要“起燃”,把轻便蜂窝炉从厨房提到门外,在小街这头用柴草点燃,浓烟顺着风向往街那头窜去,恰似农村院落飘着袅袅炊烟,刚出门口被浓烟呛着的人,尽管掩鼻抹眼而过,也绝没有谁骂街。
我和邻居张嫂、魏叔、陈姨、黄伯和李大娘几家人左右相邻,对门而居,白天从没关门闭户,我家干什么,你家吃什么,“单眼仔看老婆,一眼望尽”。大家不仅不避忌,相反当时物质奇缺还“互通有无”,大有“远亲不如近邻”之感。
我当时在县机关工作,经常下到各乡村驻队,搞政治边防、反外逃、学大寨、开荒造田,一项运动接着一项运动,和农民同住同吃同劳动“三同”,没一年半载不回城。1971年6月的一天,我老婆怀孕快下产,她身边没有亲人,很着急;我即将首任父亲了,却“任务紧”不能请假回来,在农村干着急,整天心烦意躁。我老婆肚子疼的那天,街坊邻居告诉我单位,我单位打电话告诉我“三同”的公社,公社通知大队,大队派人找到我住的生产队,生产队长飞也似的跑到田头找到了我,折腾了大半天,已是晚上时分。晚上,任何公社都没有公共汽车去县城,我眼巴巴睁到天亮,等到县城开来的仅一趟大巴,好不容易买了车票挤上去,摇摇晃晃返回县城深圳,已过了大半晌。赶到医院见到产房门口的魏叔老婆和张嫂俩邻居,是她们昨天用人力三轮车把我老婆送来医院,办了住院手续,又送汤又送饭,照顾到我从乡下赶回来。在医院,听医生说我老婆早早“破了羊水”,十多个小时难产,正有气无力,我六神无主,脑里一片空白。忽然,见到街坊李大娘坐在她儿子的单车尾,从医院走廊颤颤巍巍过来,把在一个口盅里暖着的一个小茶杯递给我,说:“这是高丽参汤,对生孩子有用。”我接过这珍贵的人参汤,马上由护士带进去给我老婆喝。我回过神来找李大娘,李大娘却又坐上她儿子的单车尾,一颠一颠地回老街去了。我责备自己没有向李大娘道一声谢,不应该就让李大娘这样悄悄走了。要知道,这高丽参,是老人的家人从香港带回来给她补身子的,而她一听到我老婆难产,舍不得自己吃,去帮助一个邻居,一个非亲非故的邻居!此时此刻,我感激得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老人不辞劳苦送来贵重的人参汤,还没听到半句新生婴儿降生的啼声,也不图街坊邻里的半句道谢,以一个女性的母爱,无私地温暖着邻里。李大娘佝偻的身影和这一小杯人参汤,在我心灵深处激荡了35个岁月。
以后,孩子稍有头烧脑热、病痛哭闹,临时接送托幼、看管关照,都少不了邻里们的帮忙。上大街家家户户门对门,谁家开饭,孩子嘴馋,“隔壁叔婆饭菜香”,不请自到,“噔噔噔”蹭上人家饭桌,喝东家粥吃西家饭。张嫂对孩子打趣道:“你到我家吃饭,要带米来喔。”小家伙一本正经地趴在桌上:“我家没米。”逗得大人们都笑出泪水。要知道那时米、油、鱼、肉、布,甚至肥皂都定量供应,家家不宽裕呀。在那物资匮乏的年月里,谁家拿出自家几个番薯、芋头、玉米或自制糕点或几只熟鸡蛋分送邻居,胜过如今赠送一盒盒“黄金搭档”和鸡精口服液……
上大街从东到西没有拐角,只有小巷中间有个岔口通往鸭仔街。那时没有电视,没有音响,只有县广播站一个入室喇叭,除了定时听新闻外,还听些革命歌曲广播。街上没有卡拉OK舞厅,也没有美容洗脚屋。那年头,巷窄人多,天气炎热,每到黄昏,一缕夕阳照进街巷,大家饭后在家门口石板上,趿拉着木屐或穿着人字胶拖鞋,扇着葵扇在自家门口石条上纳凉、聊天、下棋;有的拿把二胡弹奏广东音乐,有的在木板楼阁上吹奏悠扬的笛子、唱粤曲,乐韵随着晚风沿着青石板小街悠然漫去。女人在家门口石条上打毛衣,孩子们踢毽子、打玻璃珠子,男女老少,各有所乐。上大街街头街尾和中间共有三个公用水龙头,不用收费,大家自觉排队轮流挑水,没有人争先插队,没有人浪费用水。街上洗菜洗衣,谁家遗忘一盒肥皂,过了一夜没人拿,家家日不关门夜不闭户,没人偷东西。就是有了这些日复一日的买菜、淘米、洗衣、挑水、喝茶、聊天的生活细节,才积淀了老街浓郁的市井风情;也就是有了无数日出日落,邻里一针一线、一茶一水的相互关照,才沉淀了老街深厚的民情文化,孕育出岭南小街那种沉静、古朴、诚实和温润的气质。
1996年5月东门改造步行街,现代化的挖掘机一砸下去,上大街没了,冒出个太阳城。从此,狭窄低矮的瓦檐相掩的、晾满衣服滴着水珠的长长小巷没了,变成七八层高的太阳城百货广场。但是,“太阳”一点也照不亮我心里。
南塘街、鸭仔街、猪仔街、南庆街拆了,东门老井填埋了,“思月书院”拆改翻新了,“鸿安旅馆”择地重建了,尽管一些“文物建筑”乍一看跟原样差不多,但没感觉,没味道。
百年老街,岭南气质,转眼间说没就没了。
东门还是东门,老街还是老街,地理位置没变,但整体环境变了。步行街变宽了,楼房变高了,街景现代化了,东门从古代的乡镇集市,走向今天的商业都市,整天弥漫着繁华的喧嚣、时尚和自豪,却也掺了几分浮躁和妩媚做作。有人说过,灯的发明,使白天越来越多地侵占了黑夜。东门的商业价值提升了,老街生态的人文价值却流失了。
时间是个过滤器,时间也是服沉淀剂。蓦然发现,真正让人留恋一辈子的不是钢筋水泥垒成的高楼大厦,不是五光十色的街景、琳琅满目的货物、摩肩接踵的观光购物人流;而是那凝聚着岭南风情的青石板、旧屋檐、粤语粤曲以及街坊邻里悠闲的小街情愫。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那段生活,是那个年代的历史切片。面对时代的步伐,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我们对老街民情风俗流逝生出几分遗憾:为什么东门改造时非得要“不破不立”?难道世上真的没有“甘蔗两头甜”的兼顾?唉,“遗憾”永远不会回头,如今那弥漫古老风情的上大街,拆了;它,只能永远藏掖在我那辈人的记忆里。
(选自《罗湖视点1998—2007》,花城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南大道上的穿行 杨东铭
下一篇:眺望红树林 安石榴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