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深圳记二 梁海洋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5-04-21 人已围观
马鞍山
记每次过马鞍山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两千里之外的一个山村—鞍山村。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关于马鞍山,我的脚步和意识从来没有在这里停留过,无论是坐338还是M284,要么是去茭塘,要么是去大王山,要么是去塘尾,但却没去过马鞍山。我从未认为马鞍山有一天将会成为我的落脚点,就如我一直认为总有一天我会落叶归根回到鞍山村。
到今天,我已经漂荡半个月了。严格上说来,我已经晃悠了半年了。在去年十一月底,由于某种原因,我就离开了原来工作的工厂,之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找工作。其间在松岗的江边的一家光电公司上过几天班,不合适又出来。过年回家,年后下来,又在松岗潭头的一家工厂上了二十天班,我不想说这家工厂如何地不好,但确实不适合我做。出厂的那天是四月十六日。也就是说,在这半年里,我在工厂上二十天的班,在家待了二十天,其余的时间都是在找工作。
之前也有马鞍山的工厂叫我去面试,但我基本上没有考虑去。我去过两三百米外的茭塘工业区的一个工厂,因为要上夜班,我不能接受。也去过一公里外的大王山,去过一公里外的塘尾。折腾这半个月也够辛苦的,本来想转型去做文案方面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没有做成。所以就来到了马鞍山。
面试很顺利,从工业园出来走到南环路上的时候,雨已经停了,太阳隐在薄薄的乌云后面,有风习习地吹着,我谈不上高兴,虽然口头上已定了这份工作。原因是自己并不是很想做这样的工作,一是加班太多,每天都三个小时,周日也没得休息。还有就是昨天的那个电话造成的阴影还在心中,原本谈好的工作,一个电话过来说没就没了。也许深圳这个地方就是这样,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公司都有。
走在南环路上,手机有信息来了,我期待已久的东西来了,是我一直在等的稿费。这几个月,我辗转好多的地方,光留给报社的地址就有五个,但每个地方都待不久,所以在编辑老师的指点下,办了张银行卡。我一到马鞍山,我一谈好一份工作,就收到了《打工文学》打来稿费的信息。我很高兴,虽然不多,但两个月的房租基本上够了。何况现在手头最缺的就是钱了。
这是在马鞍山发生的事。也许,与我的家乡鞍山只有一字之差的马鞍山是我的福地,像我的家乡给予我的福一样。
后来,我从马鞍山走路回来,一直到松岗潭头。
大王山记
大王山不是一座山,是一座村庄。
我到大王山的时候,正是午后两点,太阳从头上直射下来,地面像是烤炭似的。这段时间一直下雨,今天却是难得的晴,而这晴里,又是出奇地热。我就是在这样溽热的天气行走在大王山村的村巷里,我来只为了租一间房子。自从27日接到那个言而无信的电话之后,第二天我在马鞍山找到了一份工作,马鞍山和大王山仅一线之隔。早上去老板那里交租,因是“五一”佳节,旅馆要涨价,我在旅馆住了将近半个月了,所以我就想去这个工作地点的附近租间房子。
我先是在马鞍山辗转了一圈,发现了一个问题。马鞍山的房租贵得超出了我的想象。以前在沙井客运站对面的新二和上星这样的地方,一个单间也不过三百五,但是在偏远的马鞍山,竟然也保持了这个价格,而且还不能当天入住。于是我来到了相距不远的大王山。沿南环路往西不到一公里,就到了天源隆超市和南沙派出所,大王山村出租屋就在这个超市和派出所的后面。这点比马鞍山要好多了,马鞍山没有一家像样的超市。
我对大王山的喜欢在此时已经超过了马鞍山,像我对沙井的喜欢超过了西乡一样。大王山北区的房子不过五六层,楼与楼之间的距离相当宽阔,房间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好。这在深圳的出租房区是相当少见的。深圳的出租房区一般楼与楼之间不过两米,相向的窗口相距很近,从防盗窗伸出手去,可以触到对面的窗户,房内光线阴暗,白天开灯才能看清楚,手机信号也很差,这就是传说中的握手楼也叫亲嘴楼。但在大王山,却完全没有这回事。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公明的李松蓢,那个地方也像大王山这个样子,大山脚下空气好,让人内心更容易安静下来。
最后我还是放弃了在大王山租房的想法。最初租房这念头显得有点冲动,一来是工作并未稳定下来,虽然已经谈好,但是尚未办好入职手续,也就是说,这个工作还有失去的可能。这是有前车之鉴的,26日的时候,我也曾在横岗谈好一个工作,已经谈好待遇和来上班的时间,就是没有办好入职,第二天一个电话过来说老板回来让暂时不要人了。所以,大王山也有再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毕竟没有什么事是百分之百的。万一要是租了,半年才能退押金,而我工作却没成,那就不好了。
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大王山,就像我虽没在李松蓢工作,我仍然喜欢李松蓢,我心里仍然喜欢大王山。也许一两个月这个工作稳定后,我会去这个地方租间小房,放台电脑,上班,写作,将自己的小日子过下去。
芙蓉记
“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被王国维称为继苏、辛之后的又创一词坛高峰的才子纳兰性德其实是个内心无比悲凉的人。容若的一生如果用倒叙来讲述的话,这倒是一个让人满意的故事。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于芙蓉这个地方,也是这样。我也更愿意用倒叙的手法去记录我与芙蓉相关的往事。
我是在一场春雨里抵达芙蓉的。780路公交车七拐八拐,到芙蓉时,雨已经下得很大,感觉一切恍若隔世。这里的所有是那么地熟悉,益家百货、芙蓉工业区、赛尔康厂区、同维共进电子、凯中电机整流子。这是我最后一次来芙蓉了,我选择在雨天。过了益家百货,车沿芙蓉大道往北,右手边出现了赛尔康。此时尚是早晨,厂房隐在雨幕的后面,模模糊糊的。左手边的同维共进电子倒是清晰,像是感觉中的事,也许心中对影像清晰的铭记与眼前雨幕中的模糊重叠了在一起,才会觉得如此清晰。
我曾几次在夜风里站在同维共进电子的大门外,眼睛盯着那个大门,生怕不注意一下子漏过了;我曾在益家百货后面的岀租房里喝得天昏地暗,酒桌之上响起亲切的乡音让人倍感温暖又倍感悲凉。
再倒过去,上一次,我在鼎丰科技园下车。那天早晨,小雨,(为何又是下雨?为何又是早晨?)我在鼎丰待了一阵之后,就顺着芙蓉路往西走,一直走到了107国道边上,走到了潭头。我已经记不得第一次来芙蓉了,美好的过往总是让人不能明晰地记住,但那种感觉是比较好的,就像当初我刚到深圳,我拿深圳和待了五年的广州比,得出的结论是深圳比广州好。
这是我与芙蓉的故事,我并没有在芙蓉留下来,在芙蓉我永远是一名过客。我在芙蓉的停留就像我在共进门口的驻足,站在深冬的夜里,我靠的是酒精来暖身,或者说是壮胆。十二月的海风冷得阴柔,拂在身上,感觉软软的,但过后才会刺骨地痛。我面南站路灯下,共进的大门像是车站的出口,久不久有一两个人出来。
等待,才是芙蓉的主命题。其实,生活中有谁不是在等待呢?在事后想起,对芙蓉的等待就像贝克特《等待戈多》里的爱斯特拉冈和费拉季米尔对戈多的等待,戈多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人,芙蓉于地理上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于我内心最深之处,或许就是另一个戈多。
记每次过马鞍山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两千里之外的一个山村—鞍山村。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关于马鞍山,我的脚步和意识从来没有在这里停留过,无论是坐338还是M284,要么是去茭塘,要么是去大王山,要么是去塘尾,但却没去过马鞍山。我从未认为马鞍山有一天将会成为我的落脚点,就如我一直认为总有一天我会落叶归根回到鞍山村。
到今天,我已经漂荡半个月了。严格上说来,我已经晃悠了半年了。在去年十一月底,由于某种原因,我就离开了原来工作的工厂,之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找工作。其间在松岗的江边的一家光电公司上过几天班,不合适又出来。过年回家,年后下来,又在松岗潭头的一家工厂上了二十天班,我不想说这家工厂如何地不好,但确实不适合我做。出厂的那天是四月十六日。也就是说,在这半年里,我在工厂上二十天的班,在家待了二十天,其余的时间都是在找工作。
之前也有马鞍山的工厂叫我去面试,但我基本上没有考虑去。我去过两三百米外的茭塘工业区的一个工厂,因为要上夜班,我不能接受。也去过一公里外的大王山,去过一公里外的塘尾。折腾这半个月也够辛苦的,本来想转型去做文案方面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没有做成。所以就来到了马鞍山。
面试很顺利,从工业园出来走到南环路上的时候,雨已经停了,太阳隐在薄薄的乌云后面,有风习习地吹着,我谈不上高兴,虽然口头上已定了这份工作。原因是自己并不是很想做这样的工作,一是加班太多,每天都三个小时,周日也没得休息。还有就是昨天的那个电话造成的阴影还在心中,原本谈好的工作,一个电话过来说没就没了。也许深圳这个地方就是这样,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公司都有。
走在南环路上,手机有信息来了,我期待已久的东西来了,是我一直在等的稿费。这几个月,我辗转好多的地方,光留给报社的地址就有五个,但每个地方都待不久,所以在编辑老师的指点下,办了张银行卡。我一到马鞍山,我一谈好一份工作,就收到了《打工文学》打来稿费的信息。我很高兴,虽然不多,但两个月的房租基本上够了。何况现在手头最缺的就是钱了。
这是在马鞍山发生的事。也许,与我的家乡鞍山只有一字之差的马鞍山是我的福地,像我的家乡给予我的福一样。
后来,我从马鞍山走路回来,一直到松岗潭头。
大王山记
大王山不是一座山,是一座村庄。
我到大王山的时候,正是午后两点,太阳从头上直射下来,地面像是烤炭似的。这段时间一直下雨,今天却是难得的晴,而这晴里,又是出奇地热。我就是在这样溽热的天气行走在大王山村的村巷里,我来只为了租一间房子。自从27日接到那个言而无信的电话之后,第二天我在马鞍山找到了一份工作,马鞍山和大王山仅一线之隔。早上去老板那里交租,因是“五一”佳节,旅馆要涨价,我在旅馆住了将近半个月了,所以我就想去这个工作地点的附近租间房子。
我先是在马鞍山辗转了一圈,发现了一个问题。马鞍山的房租贵得超出了我的想象。以前在沙井客运站对面的新二和上星这样的地方,一个单间也不过三百五,但是在偏远的马鞍山,竟然也保持了这个价格,而且还不能当天入住。于是我来到了相距不远的大王山。沿南环路往西不到一公里,就到了天源隆超市和南沙派出所,大王山村出租屋就在这个超市和派出所的后面。这点比马鞍山要好多了,马鞍山没有一家像样的超市。
我对大王山的喜欢在此时已经超过了马鞍山,像我对沙井的喜欢超过了西乡一样。大王山北区的房子不过五六层,楼与楼之间的距离相当宽阔,房间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好。这在深圳的出租房区是相当少见的。深圳的出租房区一般楼与楼之间不过两米,相向的窗口相距很近,从防盗窗伸出手去,可以触到对面的窗户,房内光线阴暗,白天开灯才能看清楚,手机信号也很差,这就是传说中的握手楼也叫亲嘴楼。但在大王山,却完全没有这回事。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公明的李松蓢,那个地方也像大王山这个样子,大山脚下空气好,让人内心更容易安静下来。
最后我还是放弃了在大王山租房的想法。最初租房这念头显得有点冲动,一来是工作并未稳定下来,虽然已经谈好,但是尚未办好入职手续,也就是说,这个工作还有失去的可能。这是有前车之鉴的,26日的时候,我也曾在横岗谈好一个工作,已经谈好待遇和来上班的时间,就是没有办好入职,第二天一个电话过来说老板回来让暂时不要人了。所以,大王山也有再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毕竟没有什么事是百分之百的。万一要是租了,半年才能退押金,而我工作却没成,那就不好了。
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大王山,就像我虽没在李松蓢工作,我仍然喜欢李松蓢,我心里仍然喜欢大王山。也许一两个月这个工作稳定后,我会去这个地方租间小房,放台电脑,上班,写作,将自己的小日子过下去。
芙蓉记
“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被王国维称为继苏、辛之后的又创一词坛高峰的才子纳兰性德其实是个内心无比悲凉的人。容若的一生如果用倒叙来讲述的话,这倒是一个让人满意的故事。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于芙蓉这个地方,也是这样。我也更愿意用倒叙的手法去记录我与芙蓉相关的往事。
我是在一场春雨里抵达芙蓉的。780路公交车七拐八拐,到芙蓉时,雨已经下得很大,感觉一切恍若隔世。这里的所有是那么地熟悉,益家百货、芙蓉工业区、赛尔康厂区、同维共进电子、凯中电机整流子。这是我最后一次来芙蓉了,我选择在雨天。过了益家百货,车沿芙蓉大道往北,右手边出现了赛尔康。此时尚是早晨,厂房隐在雨幕的后面,模模糊糊的。左手边的同维共进电子倒是清晰,像是感觉中的事,也许心中对影像清晰的铭记与眼前雨幕中的模糊重叠了在一起,才会觉得如此清晰。
我曾几次在夜风里站在同维共进电子的大门外,眼睛盯着那个大门,生怕不注意一下子漏过了;我曾在益家百货后面的岀租房里喝得天昏地暗,酒桌之上响起亲切的乡音让人倍感温暖又倍感悲凉。
再倒过去,上一次,我在鼎丰科技园下车。那天早晨,小雨,(为何又是下雨?为何又是早晨?)我在鼎丰待了一阵之后,就顺着芙蓉路往西走,一直走到了107国道边上,走到了潭头。我已经记不得第一次来芙蓉了,美好的过往总是让人不能明晰地记住,但那种感觉是比较好的,就像当初我刚到深圳,我拿深圳和待了五年的广州比,得出的结论是深圳比广州好。
这是我与芙蓉的故事,我并没有在芙蓉留下来,在芙蓉我永远是一名过客。我在芙蓉的停留就像我在共进门口的驻足,站在深冬的夜里,我靠的是酒精来暖身,或者说是壮胆。十二月的海风冷得阴柔,拂在身上,感觉软软的,但过后才会刺骨地痛。我面南站路灯下,共进的大门像是车站的出口,久不久有一两个人出来。
等待,才是芙蓉的主命题。其实,生活中有谁不是在等待呢?在事后想起,对芙蓉的等待就像贝克特《等待戈多》里的爱斯特拉冈和费拉季米尔对戈多的等待,戈多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人,芙蓉于地理上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于我内心最深之处,或许就是另一个戈多。
(选自《打工文学》2012年7月22日)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