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行道树(外一篇) 吴 筠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5-04-21 人已围观
行道树
从新加坡樟宜机场往宿处的路上,城市如盖的行道树是最不能忽略的景致。这里的行道树主要是合欢,适逢花时,粉红色毛茸茸的小花远观如绯云片片。这种花在家乡是见过的,在吾城也多有,我儿时知道那花叫绒花,这树因而别称也叫作绒花树。然新国的绒花树又有特别,想是经过了后天的培育,姿态岸然,树冠如云,最是虬枝曲张而又收束有形,那是此树在别处不曾有的美致。
还见一种不知名的行道树,猜想是槐树一类的吧,树形不规整,透着一点野趣,花倒极特别,紫藤花串的形状,却不是垂下的姿态,有亮眼的黄,在风中轻盈灵动,似乎有一丝跳舞兰的韵致了。道旁最多的还是簕杜鹃,这里的色彩却多,粉、桃、黄、白、洋红,花繁形紧,一派盛景,与吾城市花簕杜鹃那种泼辣辣、明晃晃、活脱脱“疯”长的气象是不同,那更具一种不屈不挠、愈挫愈强的意象的,这里却多了一种驯化的、改良的意味,偏于春杜鹃的娇艳之色了。再有就是鸡蛋花,吾城小园常见的是白瓣淡黄花心的一种,这里却有鲜桃红色的,煞是惹眼的漂亮。
深圳的行道树,这些年新植的,最好看的是深南大道两旁的树。这树清秀隽拔,叶细枝密,张如双臂,形似叠伞,学名不易记,叫小叶榄仁,据说是自台湾引进的树种,还有一个俗名,叫变脸树。生在南国,却叶落知时,每岁早春委然叶落,新绿即着,若三两日演尽秋春之景,那是很可以给人一种惊心的提示的。记得今年正是年三十下午外出采年货,蓦然见得路旁树叶纷落,匝地风散,几日下来,已见树上新芽吐绿,再见是葱绿,很快恢复如常,是盛夏的浓郁之绿了。在岭南居久了,常常感慨的是四季的暧昧,渐渐对四时之变几自忽略甚至麻木,绿意葱茏成了当然的事,有时对北方四季分明给人的忧喜感应又那样地怀想,却是这树有鲜明的新旧更替,又如是迅疾,像是给人一个不期然的表情,或听闻一种心迹的急切表白,这过程,与蝶之蜕变羽化亦可相类了,是不能不令人见之动心的。
其实对很多行道树,每日下班经过小区花园,里面种植的花草,是叫不上名字的,如果不费些心思去查书,便不知上哪儿问去。从前知道香港渔农署有介绍本地常见动植物的小册子给市民,不知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除了大公园里名木老树的名牌,会不会对普通的花草,也有方便叫人辨识的办法,即便是身边的花园里装上小小的名牌,也是一种生活的“福利”了。物质怎样丰裕都好,生活在当下的人,对道旁楼盘或车子品牌的熟识大大甚于对花鸟草木的认知,虽是自得,也恐怕终有一天会发觉那是一件可惜而可悲的事罢。
一花一世界
本城早期的行道树多选了花果之树,很能看出建城之始,人们对这城市的未来有怎样花果飘香的期许。玉兰是多的,在一些已算老旧的道路和社区里随处可见。在这里花期长而多季,一年且开且落未知几番,花时清芬四溢,闻之气爽。家乡也有这树,记忆里却只是暮春时节才开花,约略正是樱桃上市的时候,会有可亲的老婆婆在路边,将用小铅丝穿起的一对对玉兰花苞卖于路人,女孩子会喜欢别在衣襟上,那算是最原初的香氛了吧。
芒果树做行道树,却是比较特别的创意。当年有建设一座理想城市的愿望,才会有这样近乎冒险的想法吧。果实累累的时候,这众目睽睽之下的诱惑便作为这个城市文明素质的长久的考验,近年来芒果能不能摘越发成了一个有关公德的诘问了。我倒想起魏晋神童王戎与李树的故事,戎见道边李树多子,诸儿竞走取之,唯其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七岁小儿亦知道旁之果必不佳,今之令硕果曝于路人,倒不免有“慢藏诲盗”之嫌了。人是经不起考验的。这多少有悖常情的考验,原是不便引以为公德之论的,果子熟了该如何处置方是今时要想的事,却并不甚怪得那些自行摘果之人了。
还想起一种凤凰树,这是南方才有的。有一首歌《凤凰花又开》,近来听到陈楚生的演唱,很是喜欢,觉得那样一种云淡风轻、意远天高且蕴含浅浅青春忧伤的味道,确与青葱时代的特定记忆相勾连的。后来知道这是深圳中学的校歌。“暖暖的海风轻轻地吹来,凤凰花又盛开;远远地浮起一片片红云,我的梦做了起来……”觉得一首校歌,不曾在歌词里堆砌生硬的概念,也不曾讲整齐的校舍、宽阔的操场种种,只白描遍布校园的凤凰树,却是“凤凰花又开,回回令我感慨,朵朵叫我珍爱……”又有什么样的华丽辞藻能比得上一种鲜活的个性之树给人的记忆牵动与情感追溯更为真切的呢?我所以觉得这校歌是极好的。
对身边常见的花木叫不上名字,愈觉是件缺憾的事。古人云格物致知,又云“一物不知,儒者之耻”,诗词歌赋兴自名物,托物言事,借物抒情,令人文与自然有最微妙的抵达和交融,本是传统认知方式里极推崇的部分。《诗经》多以花木兴感寄情,学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以诗辨物,方可以言,或可作“不学诗,无以言”之别解了。一花一木一世界,察之得其精微与自在,如果不知其名,则身边这些花树,犹长年相伴,而对面不识,竟无一点内心深处的感应与对话,那或者也算“暴殄天物”的一种了罢。
(选自《到了深圳就好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从新加坡樟宜机场往宿处的路上,城市如盖的行道树是最不能忽略的景致。这里的行道树主要是合欢,适逢花时,粉红色毛茸茸的小花远观如绯云片片。这种花在家乡是见过的,在吾城也多有,我儿时知道那花叫绒花,这树因而别称也叫作绒花树。然新国的绒花树又有特别,想是经过了后天的培育,姿态岸然,树冠如云,最是虬枝曲张而又收束有形,那是此树在别处不曾有的美致。
还见一种不知名的行道树,猜想是槐树一类的吧,树形不规整,透着一点野趣,花倒极特别,紫藤花串的形状,却不是垂下的姿态,有亮眼的黄,在风中轻盈灵动,似乎有一丝跳舞兰的韵致了。道旁最多的还是簕杜鹃,这里的色彩却多,粉、桃、黄、白、洋红,花繁形紧,一派盛景,与吾城市花簕杜鹃那种泼辣辣、明晃晃、活脱脱“疯”长的气象是不同,那更具一种不屈不挠、愈挫愈强的意象的,这里却多了一种驯化的、改良的意味,偏于春杜鹃的娇艳之色了。再有就是鸡蛋花,吾城小园常见的是白瓣淡黄花心的一种,这里却有鲜桃红色的,煞是惹眼的漂亮。
深圳的行道树,这些年新植的,最好看的是深南大道两旁的树。这树清秀隽拔,叶细枝密,张如双臂,形似叠伞,学名不易记,叫小叶榄仁,据说是自台湾引进的树种,还有一个俗名,叫变脸树。生在南国,却叶落知时,每岁早春委然叶落,新绿即着,若三两日演尽秋春之景,那是很可以给人一种惊心的提示的。记得今年正是年三十下午外出采年货,蓦然见得路旁树叶纷落,匝地风散,几日下来,已见树上新芽吐绿,再见是葱绿,很快恢复如常,是盛夏的浓郁之绿了。在岭南居久了,常常感慨的是四季的暧昧,渐渐对四时之变几自忽略甚至麻木,绿意葱茏成了当然的事,有时对北方四季分明给人的忧喜感应又那样地怀想,却是这树有鲜明的新旧更替,又如是迅疾,像是给人一个不期然的表情,或听闻一种心迹的急切表白,这过程,与蝶之蜕变羽化亦可相类了,是不能不令人见之动心的。
其实对很多行道树,每日下班经过小区花园,里面种植的花草,是叫不上名字的,如果不费些心思去查书,便不知上哪儿问去。从前知道香港渔农署有介绍本地常见动植物的小册子给市民,不知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除了大公园里名木老树的名牌,会不会对普通的花草,也有方便叫人辨识的办法,即便是身边的花园里装上小小的名牌,也是一种生活的“福利”了。物质怎样丰裕都好,生活在当下的人,对道旁楼盘或车子品牌的熟识大大甚于对花鸟草木的认知,虽是自得,也恐怕终有一天会发觉那是一件可惜而可悲的事罢。
一花一世界
本城早期的行道树多选了花果之树,很能看出建城之始,人们对这城市的未来有怎样花果飘香的期许。玉兰是多的,在一些已算老旧的道路和社区里随处可见。在这里花期长而多季,一年且开且落未知几番,花时清芬四溢,闻之气爽。家乡也有这树,记忆里却只是暮春时节才开花,约略正是樱桃上市的时候,会有可亲的老婆婆在路边,将用小铅丝穿起的一对对玉兰花苞卖于路人,女孩子会喜欢别在衣襟上,那算是最原初的香氛了吧。
芒果树做行道树,却是比较特别的创意。当年有建设一座理想城市的愿望,才会有这样近乎冒险的想法吧。果实累累的时候,这众目睽睽之下的诱惑便作为这个城市文明素质的长久的考验,近年来芒果能不能摘越发成了一个有关公德的诘问了。我倒想起魏晋神童王戎与李树的故事,戎见道边李树多子,诸儿竞走取之,唯其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七岁小儿亦知道旁之果必不佳,今之令硕果曝于路人,倒不免有“慢藏诲盗”之嫌了。人是经不起考验的。这多少有悖常情的考验,原是不便引以为公德之论的,果子熟了该如何处置方是今时要想的事,却并不甚怪得那些自行摘果之人了。
还想起一种凤凰树,这是南方才有的。有一首歌《凤凰花又开》,近来听到陈楚生的演唱,很是喜欢,觉得那样一种云淡风轻、意远天高且蕴含浅浅青春忧伤的味道,确与青葱时代的特定记忆相勾连的。后来知道这是深圳中学的校歌。“暖暖的海风轻轻地吹来,凤凰花又盛开;远远地浮起一片片红云,我的梦做了起来……”觉得一首校歌,不曾在歌词里堆砌生硬的概念,也不曾讲整齐的校舍、宽阔的操场种种,只白描遍布校园的凤凰树,却是“凤凰花又开,回回令我感慨,朵朵叫我珍爱……”又有什么样的华丽辞藻能比得上一种鲜活的个性之树给人的记忆牵动与情感追溯更为真切的呢?我所以觉得这校歌是极好的。
对身边常见的花木叫不上名字,愈觉是件缺憾的事。古人云格物致知,又云“一物不知,儒者之耻”,诗词歌赋兴自名物,托物言事,借物抒情,令人文与自然有最微妙的抵达和交融,本是传统认知方式里极推崇的部分。《诗经》多以花木兴感寄情,学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以诗辨物,方可以言,或可作“不学诗,无以言”之别解了。一花一木一世界,察之得其精微与自在,如果不知其名,则身边这些花树,犹长年相伴,而对面不识,竟无一点内心深处的感应与对话,那或者也算“暴殄天物”的一种了罢。
(选自《到了深圳就好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很赞哦! ( )
上一篇:我爱青青的翠湖 王渝飞
下一篇:莲花山的故事 王一宪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