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满城不见担菜女 霍无非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5-04-24 人已围观

早先深圳火车站没扩建时,简陋的平房毗邻狭窄的站台,还停靠绿皮火车。

那年月,尚未实行周双休制,每个周六的下午,车站聚满了人,深圳的香港的内地的都有,喧嚷嘈杂,眼巴巴等车去广州,其中夹杂着一些头戴斗笠、身着碎花阿婆衫、肩挑农产品的中年妇女,很是让人注目。她们不像别的乘客乘坐全价二十二元的白皮空调火车,只乘绿皮挂电扇的廉价慢车,票价仅几元钱吧,上车扁担竹筐拢一起,撩起衣衫掏出兜内零钞清点,谈论各自收获,车到小站停了,阡陌深处的家园等待她们。

罗湖,早期深圳的中心区域,黄金商业圈,方柱楼体带圆顶旋转餐厅的国贸大厦,是人们心目中的“神”,那儿可是创造了三天盖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啊,所以穿着朴素的内地人去,衣衫齐整的深圳人去,连衣装光鲜的香港人也去,而穿着土气显原生态的担菜女们也穿梭徘徊在这一带,国贸、新都、东门……向路人兜售担里的货物。担里装着什么呢,都是蔬菜鲜果混搭。春卖菜心春笋粉蕉,夏有荔枝黄皮豇豆,秋装石榴鲜橙蚬肉,冬放鱼干腊味西洋菜,每把扎得牢牢,码得利落。“买点啦,自己种嘅,冇污染嘎”,她们起劲兜售,广府话变异的土音一沉一拐,饶有情趣。早晨担来的农货卖完了,傍晚结队乘车回家,她们是朝来夕归一族。

曾几何时,罗湖的担菜女多了起来,有些是戴客家凉帽,着蓝黑大襟衫大裆裤的客家农妇,来自横岗龙岗一带,泾渭汇合,很容易辨别哪些是东莞的,哪些是深圳(原)二线关外来的。人多菜多,带来竞争,就看谁的货靓,价钱公道,还要能说会夸。我喜欢看她们交易,与买主讨价还价罢,麻利称起农货,秤杆翘得高高,秤砣快速下滑,旋即报出斤两,天,谁知足不足秤呀。我欣赏她们的耐劲,日晒天热口渴,宁饮自带白水,不肯咬担中鲜甜水果一口。我佩服她们的挑功,沉沉的担子左右换肩,吱呀吱呀,一颠一颠,走起路来双脚生风,体态协调自如。有时体恤她们的辛劳,索性也买下一只黄熟木瓜。

顾客的购物方式和喜好永远是与时俱进的,这么多年,大小超市如雨后春笋,四下冒出,货架上的鲜菜水果种类更全,品相更靓,瞅着也较放心,支付宝,扫二维码,瓜分了单一的现金支付。或许是超市的崛起,或许是担菜女的家境好了,愈来愈难觅见她们的身影,终于在罗湖销声匿迹了。可是我惊讶地发现,担菜女又在福田出现,虽然仅属个别。我家附近有个肉菜市场,里面的档口满了,市场外围也有些摆摊的小贩,记不清何时有位担菜阿婆来到这里,和门外小贩为伍。

她是二十多年前活跃在罗湖的担菜女吧,如今满头银丝,个头矮小,身子看似硬朗。担中的蔬果,还是那样水灵鲜嫩,带有自产自销的印记,只是品种与菜场的档口相比,量少样稀,买菜的人先瞅上一眼,也不停步搭讪,进菜场大袋小袋拎出来,没有的才在她担前补缺。如果遇到城管整顿乱摆卖,她不得不与其他小贩退避三舍,望着熙熙攘攘的菜场,眼神有点茫然。年长者操劳不易,渐渐光顾者多了,尤其是年纪相仿的老人,买菜闲聊不误。以后得知,她姓郑,来自龙岗,劳作惯了,不干不自在,隔三岔五就把自家和四邻收来的农货担来卖。
 
某一天,我看到她在菜场内也有个小档了,再不用在外面站着挨晒,我为她而高兴,她说这世上好心人多,优惠给她租下这档口。她不像别的档主全天候在档前,仅上午来,下午收档,不求什么,图有事做。

眼下,郑阿婆又在档上忙着,我不知道当年和她一起担菜游走四方的老姐妹们,现在是否和她一样。
 
(选自《深圳特区报》2018年5月22日)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