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深圳的中心与边缘(节选二) 吴晓雅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5-04-22 人已围观
每天一只羊
楼下的食街,靠近交通岗亭有个烤羊肉串的,新疆人开的。下午五点一到就出摊,一只整羊挂起来,几个男人当场切块穿铁签子,小串5元,大串10元。每天晚上带着孜然和辣椒的油烟从街头飘到街尾,生意好得不得了。这个摊档似乎是合股的,老板一家和几个兄弟,兄弟有维吾尔族人也有汉族人,老板带着老婆和孩子,老婆瘦小,不爱说话,也不常来;孩子也很胆小,爸爸有时带他去萨日娜家的小店门口坐一下,他躲在爸爸身后不敢动,眨着大眼睛的男孩子只有在自己家摊档上,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才敢乱跑乱动。这里靠近地铁口,楼上就是KTV,生意一直能做到凌晨一两点。老板一家住在别处,另外几个人住在二坊附近。降温的那几天,大中午,皮肤较暗的那个中年人搬了两张红色的塑料椅子,到人行道上晒着太阳睡觉,尽管不舒服,却睡了一两个小时。不用问,他住的房间太阴暗。
每天卖一只羊,好的时候是两只,这对一般的烧烤摊来说,简直难以想象。他们有个无烟烧烤炉,大部分时间不用,如果有人投诉,投诉得厉害了,或者,检查卫生的来了,他们会做做样子。以前听人说过卖羊肉串的最爱炭炉子,就喜欢羊油滴在炭火上烧出油烟气来,好让香味飘得远一些招徕食客。
女主人不爱说话,没有机会去了解他们。我想起了另一个卖羊肉串的四川小伙子、他的老婆和他们的孩子,虎妞和虎子。他们在龙尾路口摆摊,住在梅林河背村。从2013年底之后,我很少再看到他们,因为我很少那么晚出去了,他们自己也因为投诉太多,出摊少了,而且十点不过不敢出来。油烟确实讨厌,我猜,如果不是怕城管突然出现,夫妇俩倒愿意买个无烟烧烤炉。烧烤炉太大,在灌木丛里藏不住。客人少,他们用小炭火,城管来了,还算客气,他把铁丝网端起来,城管把炉火倒在地上就走了,城管一走,炉火收拾起来装进去,继续烤。猫捉老鼠。
他出生在长江边上,十几岁出来。到了18岁,听父母的话娶了邻村姑娘带出来,生了两个孩子,老大送回去,老二跟着他们。夫妇俩喜眉笑眼的,住在附近的人们常去光顾。他爱讲家乡的事。他说小时候江里有大鱼,有个坐小船钓鱼的,遇上了霉运,连人带船被大鱼拖出去好远,在十几里外的岸边才找到尸体。这几年不同了,江水污染了。不过,家乡的树林还好,这几年禁止打猎,也禁止砍伐,但人们还是要在晚上偷偷出来打些野物。“到底是少多了,”他说,“我爸和我幺叔花了好几个晚上,才逮到一只山猪。”
他幼年还听人讲了一桩远近闻名的大事,复述给我们听。村人山中遇豹子,慌不择路。没命逃跑,跑啊跑啊,鞋子都跑掉了。不好!绊了一跤,回头一看,豹子正要扑过来,心想死定了。那人没别的想头了,闭上眼,就听嘭的一声,一睁眼,豹子没影了。猜是咋样?豹子用力过猛,撞在他身后石头上,死了。人们埋了豹子。豹子的幼崽,找到坟,把坟扒开,守了一天一夜才走。
他说,你看,命有多大,遇到豹子都还能活着回来!
我总觉得他讲的是故事,是《故事会》里的故事。他说不是,就是村里的事。
看到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白石洲的照片,虎子的妈妈问,那边烧烤生意好做不?我说,烧烤摊不少,生意有好有坏,不了解。她打了个表情符,说,知道大姐你不爱吃肉。哈哈,这是真话,我信不过肉,他们知道。虎子的爸爸自己都说,肉越来越难吃了,全靠调料和油。虎子妈说,听说过白石洲,想来看看。一两个月过去了,也没见她来,她自从生了孩子,剪掉了两条大长辫子,一天天胖起来,休息不好,眼圈常常黑着。人的精神头儿和刚结婚时没法比。她住在河背村靠街的一条路上,冬天冷夏天热,外面又嘈杂,孩子晚上不好好睡,她也睡不好。假如我说白石洲路口上一天卖一只羊,虎子的父母不知要多羡慕。我没说。
城中村的午托晚托
鸡犬相闻,声气相通,东家有事西家帮忙。对很多人来说,城中村不仅是事业起步的摇篮,还是可以享受传统邻里关系的所在。人与人从陌生到建立信任,最简便的条件,类似于一个方便面的广告语:××面,天天见!
祖籍湖北的小马老师,住金河路塘头五坊,靠近沙河小学。来深圳六年,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孩子一岁半,小孩子半岁。她觉得自己很快怀上第二个孩子,得益于顺产。小马老师不仅顺产,人生路也是顺利的,至少,她自己是满意的。满意是花钱买不来的好东西。中午放学的时候,她的婆婆抱着大孩子,她自己抱着小孩子在门口张望。陆续有小朋友回来,老师长老师短地一个个叫起来,她的午托班已经准备好了三菜一汤,等着小朋友了。小朋友都是沙河小学的学生。小马的托儿辅导班人数最多的时候,午间30人,晚间40人。小孩子出生之后,减少了一些。饭菜是她的妈妈准备的,“婆婆带孩子,我妈做饭,我老公在附近物业公司上班,公公也在附近打工。你看,一家人在一起呢。这就好啦。我要求不高”。皮肤白皙的小马坐在弟弟的店铺里跟我聊天,弟弟开了个照相馆兼简单的文件制作、打字复印。弟弟出去的时候,她或者婆婆在楼下看店,等小朋友们放学。这样,婆婆不心慌,孩子也能看街景。小姑子最近也来了,帮着她为学生辅导功课。一大家子人,楼下开店,楼上开班。
“城中村谁家不是一大家子在这里呀?邻居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只不过干的事情不一样罢了。”小马说,在城中村做生意的,能做得下去的话,一般就扎下来了,很少转让的,大家都从外地来,就靠生意吃饭了,在她这里的学生,父母都是在白石洲长待的,为了孩子上学,也要待下去,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都把她当街坊看。一个东北阿姨,从金河路下面走上来接孩子,站在门口聊了会儿,顺手从她婆婆手里接过孩子,说,老妹,我帮你抱会儿。小马的婆婆是河南人。“三门峡听说过没?”当然听说过,三门峡因为黄河蓄水发电工程和地上河出了大名。
小马是外语系毕业的本科生,在广州待过一年,来深圳三天后就找到工作了,第一份工作就是课外辅导,老板娘是单亲妈妈,她的两个孩子考上大学之后,不想干了,小马觉得自己有兴趣,接过来自己干。她来到白石洲租房,午托晚托的价格比商业小区里便宜一半,每个月午间500多,晚间800多。“这些人带着孩子出来打工,他们才能挣多少呀?贵了没人来。我在老家的时候,放了学可以在学校多玩一节课。”小马不是留守儿童长大的,父母一直在身边,但父母都忙着,学校的孩子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校长决定开多一节课,完全免费,孩子们放学就在学校玩。说起自己的小学和中学生活,小马满是愉快的记忆,她在湖北孝感某县长大。
小学离沙河街道办比较近,街面干净,油烟也很少,碰到了几个戴着工作证做安检抽查的专业人员,他们受街道办委托来查“三小”安全隐患,十几个社区总共抽查50家,学校附近是重点区域。什么是“三小”?我特意问了一下。“三小”指小店铺、小饭馆和小作坊。小马弟弟的店铺,中间有木板间隔,属于易燃材料,门外的灯箱、电线和插头也不合格,安检人员提醒该拆的拆掉、该换的换掉。小马的三室一厅,就是住家和开班的地方不在检查之列。年前的防火检查,小马的房子不合格,现在的是新租的,离学校更近了。安全第一,小马完全认同。
楼下的食街,靠近交通岗亭有个烤羊肉串的,新疆人开的。下午五点一到就出摊,一只整羊挂起来,几个男人当场切块穿铁签子,小串5元,大串10元。每天晚上带着孜然和辣椒的油烟从街头飘到街尾,生意好得不得了。这个摊档似乎是合股的,老板一家和几个兄弟,兄弟有维吾尔族人也有汉族人,老板带着老婆和孩子,老婆瘦小,不爱说话,也不常来;孩子也很胆小,爸爸有时带他去萨日娜家的小店门口坐一下,他躲在爸爸身后不敢动,眨着大眼睛的男孩子只有在自己家摊档上,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才敢乱跑乱动。这里靠近地铁口,楼上就是KTV,生意一直能做到凌晨一两点。老板一家住在别处,另外几个人住在二坊附近。降温的那几天,大中午,皮肤较暗的那个中年人搬了两张红色的塑料椅子,到人行道上晒着太阳睡觉,尽管不舒服,却睡了一两个小时。不用问,他住的房间太阴暗。
每天卖一只羊,好的时候是两只,这对一般的烧烤摊来说,简直难以想象。他们有个无烟烧烤炉,大部分时间不用,如果有人投诉,投诉得厉害了,或者,检查卫生的来了,他们会做做样子。以前听人说过卖羊肉串的最爱炭炉子,就喜欢羊油滴在炭火上烧出油烟气来,好让香味飘得远一些招徕食客。
女主人不爱说话,没有机会去了解他们。我想起了另一个卖羊肉串的四川小伙子、他的老婆和他们的孩子,虎妞和虎子。他们在龙尾路口摆摊,住在梅林河背村。从2013年底之后,我很少再看到他们,因为我很少那么晚出去了,他们自己也因为投诉太多,出摊少了,而且十点不过不敢出来。油烟确实讨厌,我猜,如果不是怕城管突然出现,夫妇俩倒愿意买个无烟烧烤炉。烧烤炉太大,在灌木丛里藏不住。客人少,他们用小炭火,城管来了,还算客气,他把铁丝网端起来,城管把炉火倒在地上就走了,城管一走,炉火收拾起来装进去,继续烤。猫捉老鼠。
他出生在长江边上,十几岁出来。到了18岁,听父母的话娶了邻村姑娘带出来,生了两个孩子,老大送回去,老二跟着他们。夫妇俩喜眉笑眼的,住在附近的人们常去光顾。他爱讲家乡的事。他说小时候江里有大鱼,有个坐小船钓鱼的,遇上了霉运,连人带船被大鱼拖出去好远,在十几里外的岸边才找到尸体。这几年不同了,江水污染了。不过,家乡的树林还好,这几年禁止打猎,也禁止砍伐,但人们还是要在晚上偷偷出来打些野物。“到底是少多了,”他说,“我爸和我幺叔花了好几个晚上,才逮到一只山猪。”
他幼年还听人讲了一桩远近闻名的大事,复述给我们听。村人山中遇豹子,慌不择路。没命逃跑,跑啊跑啊,鞋子都跑掉了。不好!绊了一跤,回头一看,豹子正要扑过来,心想死定了。那人没别的想头了,闭上眼,就听嘭的一声,一睁眼,豹子没影了。猜是咋样?豹子用力过猛,撞在他身后石头上,死了。人们埋了豹子。豹子的幼崽,找到坟,把坟扒开,守了一天一夜才走。
他说,你看,命有多大,遇到豹子都还能活着回来!
我总觉得他讲的是故事,是《故事会》里的故事。他说不是,就是村里的事。
看到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白石洲的照片,虎子的妈妈问,那边烧烤生意好做不?我说,烧烤摊不少,生意有好有坏,不了解。她打了个表情符,说,知道大姐你不爱吃肉。哈哈,这是真话,我信不过肉,他们知道。虎子的爸爸自己都说,肉越来越难吃了,全靠调料和油。虎子妈说,听说过白石洲,想来看看。一两个月过去了,也没见她来,她自从生了孩子,剪掉了两条大长辫子,一天天胖起来,休息不好,眼圈常常黑着。人的精神头儿和刚结婚时没法比。她住在河背村靠街的一条路上,冬天冷夏天热,外面又嘈杂,孩子晚上不好好睡,她也睡不好。假如我说白石洲路口上一天卖一只羊,虎子的父母不知要多羡慕。我没说。
城中村的午托晚托
鸡犬相闻,声气相通,东家有事西家帮忙。对很多人来说,城中村不仅是事业起步的摇篮,还是可以享受传统邻里关系的所在。人与人从陌生到建立信任,最简便的条件,类似于一个方便面的广告语:××面,天天见!
祖籍湖北的小马老师,住金河路塘头五坊,靠近沙河小学。来深圳六年,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孩子一岁半,小孩子半岁。她觉得自己很快怀上第二个孩子,得益于顺产。小马老师不仅顺产,人生路也是顺利的,至少,她自己是满意的。满意是花钱买不来的好东西。中午放学的时候,她的婆婆抱着大孩子,她自己抱着小孩子在门口张望。陆续有小朋友回来,老师长老师短地一个个叫起来,她的午托班已经准备好了三菜一汤,等着小朋友了。小朋友都是沙河小学的学生。小马的托儿辅导班人数最多的时候,午间30人,晚间40人。小孩子出生之后,减少了一些。饭菜是她的妈妈准备的,“婆婆带孩子,我妈做饭,我老公在附近物业公司上班,公公也在附近打工。你看,一家人在一起呢。这就好啦。我要求不高”。皮肤白皙的小马坐在弟弟的店铺里跟我聊天,弟弟开了个照相馆兼简单的文件制作、打字复印。弟弟出去的时候,她或者婆婆在楼下看店,等小朋友们放学。这样,婆婆不心慌,孩子也能看街景。小姑子最近也来了,帮着她为学生辅导功课。一大家子人,楼下开店,楼上开班。
“城中村谁家不是一大家子在这里呀?邻居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只不过干的事情不一样罢了。”小马说,在城中村做生意的,能做得下去的话,一般就扎下来了,很少转让的,大家都从外地来,就靠生意吃饭了,在她这里的学生,父母都是在白石洲长待的,为了孩子上学,也要待下去,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都把她当街坊看。一个东北阿姨,从金河路下面走上来接孩子,站在门口聊了会儿,顺手从她婆婆手里接过孩子,说,老妹,我帮你抱会儿。小马的婆婆是河南人。“三门峡听说过没?”当然听说过,三门峡因为黄河蓄水发电工程和地上河出了大名。
小马是外语系毕业的本科生,在广州待过一年,来深圳三天后就找到工作了,第一份工作就是课外辅导,老板娘是单亲妈妈,她的两个孩子考上大学之后,不想干了,小马觉得自己有兴趣,接过来自己干。她来到白石洲租房,午托晚托的价格比商业小区里便宜一半,每个月午间500多,晚间800多。“这些人带着孩子出来打工,他们才能挣多少呀?贵了没人来。我在老家的时候,放了学可以在学校多玩一节课。”小马不是留守儿童长大的,父母一直在身边,但父母都忙着,学校的孩子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校长决定开多一节课,完全免费,孩子们放学就在学校玩。说起自己的小学和中学生活,小马满是愉快的记忆,她在湖北孝感某县长大。
小学离沙河街道办比较近,街面干净,油烟也很少,碰到了几个戴着工作证做安检抽查的专业人员,他们受街道办委托来查“三小”安全隐患,十几个社区总共抽查50家,学校附近是重点区域。什么是“三小”?我特意问了一下。“三小”指小店铺、小饭馆和小作坊。小马弟弟的店铺,中间有木板间隔,属于易燃材料,门外的灯箱、电线和插头也不合格,安检人员提醒该拆的拆掉、该换的换掉。小马的三室一厅,就是住家和开班的地方不在检查之列。年前的防火检查,小马的房子不合格,现在的是新租的,离学校更近了。安全第一,小马完全认同。
(选自《白石洲:深圳的中心与边缘》,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8年2月版)
很赞哦! ( )
下一篇:湾厦新村 陈 彻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