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东渔村,天后庙 马继远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5-04-24 人已围观
下午四五点,暮春的太阳仍有几分燥热。从大亚湾海面吹来的暖风,带着浓浓的咸腥味。海面并不宽阔,很容易就能看见对岸大鹏所城那边的房舍,还有青色的排牙山。海里除了几艘不大的船只,星星点点浮着不少养鱼养蚝设施,让海面更显塞仄,举目望去,并没有多少心旷神怡的感觉。
这里是东渔村,位于大鹏半岛东面、大亚湾畔的一个小渔村,村子南面背靠着的,是绿意葱茏的七娘山。
村子不大,数十户人家,住的大都是农村常见的那种低层楼房。偶有几户,房舍是灰黑色的瓦顶,生着绿苔,有点年代了,墙身则尴尬地贴着彩色瓷砖。村里明显在发展海滨旅游,几处小楼小院,装饰成了民俗特色客栈,店名带着“海雅”“蔚蓝”“听海”等字样,入住的客人不多,生意有点清淡。
相较于附近的杨梅坑、对岸的较场尾,东渔村的名气、人气确乎要逊色些。漫步村道,见不到多少游人,只在几个小店,有一拨拨居民闲聚着搓麻将。村里养的狗不少,看见有陌生人走过,慵懒应付着吠两声,又趴下闭目养神。几处空地支有网架,晾晒着小鱼干,想必是要作为特产拿去售卖。生机旺盛的大榕树、簕杜鹃等树木花草,与别处并无两样。
村西侧是东山珍珠岛,盛产珍珠,建有专门售卖珍珠的商铺,还穿凿附会了一出“七仙女撒珠”的传说。说是远古时期七仙女游玩人间,流连东山岛美景,回天庭时不忍离去,挥泪而别,泪珠被贝壳吸纳,变成了颗颗晶莹的珍珠。传说很老套,听到了,只呵呵一笑,并不会让人对东渔村增添幻想和兴趣。
这样平淡的东渔村,如果意欲踏沙逐浪、凭海临风,大概不宜前往。而若想避开大鹏海滨热门景点的喧嚣,安静地在海边走走,感受海边渔村居民闲散的日常,东渔村倒真是个合适的去处,就像这个傍晚,像我从东大路无意间走入东渔村这样。有时候,说不定还会别有发现,譬如,遇见一座古庙。
是座天后古庙,立在东渔码头边上,隐藏在大榕树下面。榕树生得枝叶蓊郁,根部有大礁石。庙、树、石相互依存,从明朝开始,已守护东渔村数百年。庙不大,庙宇低矮,只一两进深,庙门上镌刻着“母仪堪配千古仰,后德参天护万民”的楹联,庙前香炉内,余香袅袅,庙内妈祖神像前供奉着水果。据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这座小小古庙便香火缭绕,热闹至极。
庙外,还有两三株大榕树居于庙两侧,一样生在大礁石间,枝繁叶茂,粗壮的树根把石头缠得紧紧的。十米开外,修建得规规整整的小渔港里,泊着不少独木舟式的小铁船,上面积满黑乎乎的捆起来的渔网,船上还扎着小红旗。夕阳下,两三艘船上,有渔人在梳理渔网,有渔夫划桨驶出了渔港,大约是要出海捕鱼了。渔民出海前,应该会像他们的先辈那般,在心里感念下妈祖,望一下海边这座天后古庙吧?
晚来翻看手机中拍的照片,忽然觉得天后古庙似曾相识。反复回忆,记起数年前好像也曾偶然踱步到这里。翻看空间里的旧相册,找到张照片,里面正是今天拍摄的天后古庙,拍摄的角度与今天几乎完全一样。不禁有点感叹。数年间,我的记忆抹杀了不少,古庙,绿榕,还有村东边扎入海里的虎头山却几乎没变。东渔村虽然平淡,因为这么座古庙,终不会让人遗忘。
黎明时分,海湾里不时响起“哒哒”的马达声,或许是那些夜晚出海的渔民,满载回到了东渔村。
这里是东渔村,位于大鹏半岛东面、大亚湾畔的一个小渔村,村子南面背靠着的,是绿意葱茏的七娘山。
村子不大,数十户人家,住的大都是农村常见的那种低层楼房。偶有几户,房舍是灰黑色的瓦顶,生着绿苔,有点年代了,墙身则尴尬地贴着彩色瓷砖。村里明显在发展海滨旅游,几处小楼小院,装饰成了民俗特色客栈,店名带着“海雅”“蔚蓝”“听海”等字样,入住的客人不多,生意有点清淡。
相较于附近的杨梅坑、对岸的较场尾,东渔村的名气、人气确乎要逊色些。漫步村道,见不到多少游人,只在几个小店,有一拨拨居民闲聚着搓麻将。村里养的狗不少,看见有陌生人走过,慵懒应付着吠两声,又趴下闭目养神。几处空地支有网架,晾晒着小鱼干,想必是要作为特产拿去售卖。生机旺盛的大榕树、簕杜鹃等树木花草,与别处并无两样。
村西侧是东山珍珠岛,盛产珍珠,建有专门售卖珍珠的商铺,还穿凿附会了一出“七仙女撒珠”的传说。说是远古时期七仙女游玩人间,流连东山岛美景,回天庭时不忍离去,挥泪而别,泪珠被贝壳吸纳,变成了颗颗晶莹的珍珠。传说很老套,听到了,只呵呵一笑,并不会让人对东渔村增添幻想和兴趣。
这样平淡的东渔村,如果意欲踏沙逐浪、凭海临风,大概不宜前往。而若想避开大鹏海滨热门景点的喧嚣,安静地在海边走走,感受海边渔村居民闲散的日常,东渔村倒真是个合适的去处,就像这个傍晚,像我从东大路无意间走入东渔村这样。有时候,说不定还会别有发现,譬如,遇见一座古庙。
是座天后古庙,立在东渔码头边上,隐藏在大榕树下面。榕树生得枝叶蓊郁,根部有大礁石。庙、树、石相互依存,从明朝开始,已守护东渔村数百年。庙不大,庙宇低矮,只一两进深,庙门上镌刻着“母仪堪配千古仰,后德参天护万民”的楹联,庙前香炉内,余香袅袅,庙内妈祖神像前供奉着水果。据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这座小小古庙便香火缭绕,热闹至极。
庙外,还有两三株大榕树居于庙两侧,一样生在大礁石间,枝繁叶茂,粗壮的树根把石头缠得紧紧的。十米开外,修建得规规整整的小渔港里,泊着不少独木舟式的小铁船,上面积满黑乎乎的捆起来的渔网,船上还扎着小红旗。夕阳下,两三艘船上,有渔人在梳理渔网,有渔夫划桨驶出了渔港,大约是要出海捕鱼了。渔民出海前,应该会像他们的先辈那般,在心里感念下妈祖,望一下海边这座天后古庙吧?
晚来翻看手机中拍的照片,忽然觉得天后古庙似曾相识。反复回忆,记起数年前好像也曾偶然踱步到这里。翻看空间里的旧相册,找到张照片,里面正是今天拍摄的天后古庙,拍摄的角度与今天几乎完全一样。不禁有点感叹。数年间,我的记忆抹杀了不少,古庙,绿榕,还有村东边扎入海里的虎头山却几乎没变。东渔村虽然平淡,因为这么座古庙,终不会让人遗忘。
黎明时分,海湾里不时响起“哒哒”的马达声,或许是那些夜晚出海的渔民,满载回到了东渔村。
(选自《深圳特区报》2018年4月17日)
很赞哦! ( )
上一篇:走过景田(外一篇) 马继远
下一篇:青春地铁(外一篇) 霍无非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