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在城里 苳 笺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5-04-21 人已围观
生活半径
我是一个好奇的人,对新的生活环境尤其是这样。刚来深圳的时候落脚福田。那时候城市还没有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福田区一带,到上海宾馆似乎繁华就截止了,岗厦还是农村,更不要说白石洲和宝安了。稍微安顿好,就开始跑出去四处看。看没看过的很高的大厦,看讲方言的广东人,看岗厦周围成片的荔枝林和一座座很老的民居。就这样兴趣满满地发现深圳,以住的地方为圆心,画起了新的生活半径。
那时,最繁荣的是罗湖。和连接香港的古老的罗湖桥有关。所以,开始的高层建筑,都密密麻麻立在罗湖片区,结果今天看来,实在是不科学。自己把福田探索得差不多以后,脚步就迈向了罗湖。有时间时,就约上朋友坐中巴跑到国贸大厦一带。看看这座最高建筑。下面的几层都是门店,里面的港货还是很冲击我们这些从内地跑来的人。虽然口袋里没有钱,也会买一两样最便宜的东西满足自己。回老家探亲时,更要去淘些打火机一类的新鲜玩意儿当礼物。由于有关口挡着,看不到传说中的罗湖桥,中英街更是想也不敢想。
南北方差距之大,那是不用说的。这就使我们对这里的一点一滴兴趣保持得更持久。漂泊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半径也越来越大了。比方频繁地换工作,频繁地搬家。每换一个新的工作和居住环境,陌生就会带来另一次新鲜感。以出租屋为中心,又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商场、医院、银行、派出所什么的。画出又一个生活半径。生活的压力和环境的新奇感觉总是混合在一起,一个给你沉重,一个帮你消遣。就在这周而复始的日子里,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很多年过去了。我们觉得归属了深圳这个城市,对它好像很熟悉了。它的特点,它的文化和民俗,都能和后来的人说一说。当然,探索它的圈子已经画得很大。想看大海时,就坐上观光巴士去大小梅沙;想登高的话,就去爬爬梧桐山。还有那么多国际大卖场和著名的主题公园。城市飞快地扩大,中心区的城中村已经消失了。早先徒步过去就行,现在已经没有可能了。所以,面对城市的飞速发展,好奇心感到气馁。生活半径也慢慢收缩,变得很固定。这是不是可以说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已经沉淀和平稳了呢?
我们经历了城市从最初的三四个行政区,变成了今天的近十个行政区。如果住在宝安的你想一想盐田和大鹏,会觉得那真是好远啊。坐公交车,路畅通的话没有两个多小时也到不了。简直就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去。城市大,限制了人的活动半径,使我们只能最熟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街区和场所。地铁开通,忽然给人们扩大了活动半径,深受年轻的上班族喜爱。它把这个区住的人,快捷地运到另一个区去上班。好像城市又缩小了。
时间在一天天流淌,我们在住了很久的环境里生活着。比较固定的作息和内容证明每个人的交往面很有限。但是,当想起内地的老家时,又很吃惊自己的生活半径如此之大。其实,总结人生,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行走,禁不住好奇的生命探索。各人的生活半径大也好小也好,里面装的内容都是相似的。就像每天太阳一升起,每个人就和深圳一起忙碌起来,数不清的生活半径重叠在一起,但是各沿各的轨道运行。
他们的部落
他们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来的,没有人清楚。但是,他们的存在,是明摆着的事情。这条街偏离城市主街道,但是又藏在城市中心,一个清静的角落。怎么说,他们都不是这个城市的人。长着乡下人的面孔,说着外地口音。深户,那离他们就太远了。但是,社区的住户都看在眼里,他们盘踞在这个街区很久了。三年?也许是五年。开始是三轮车一族,现在是运货卡车一族。开始是单个男男女女,现在,都是一家一家的了。有的还生了孩子。十家八家人,俨然已经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部落。日子,就在街边的人行道上,就在三轮车和运货卡车上。
和市民真正安稳的日子相比,他们的样子像漂泊。因为,每天见面,他们不是在帮人搬扛沉重的东西,就是或蹲或坐地消磨时间。当然,这就是他们的上班,是在等着活干。比方搬家啊、运货啊什么的。城市很大很大,你不明白他们怎么就选在这块地方落脚。四季寒暑,一年一年,就像那些街道树一样,总在那里。他们的自然形成的部落,成了城市的一个部分,一种色彩。
他们的表情和每一天干的事情,很清楚地表明他们处在社会底层。所以,每一个干活挣钱的机会,求生存的目的更鲜明。因为没人有机会看到他们的家、他们住的房子,所以会觉得以前那辆三轮车,就应该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因为,没有活的时候,男人和那个女人就蜷在车板上,懒洋洋地看着街上的繁乱。困了,就直接横在车上睡了。
城市日新月异。有时候变得让人迷路。但是这个部落不变化,你只要走过那条街角,发现他们还在那里。还是相同的面孔和外地口音。如果单单看这些人,你会怀疑时间好像停住了。留心看看,会发觉他们也有变化的。一个是部落人口多了,一些下一代显然出生了。这些小孩子没有落地在遥远的乡下,而是在深圳,深圳的一条街边。部落的家庭也有发展,三轮车没了,更新换代成了运货的卡车。车门上堂皇地喷着深圳×××,像乡下的房子一样,一辆辆排在路边等生意。除了男人,个别健壮的女人也考了驾驶证,当起了老公的副驾驶。闲极无聊时,男人女人就会凑在一堆说笑或者席地而坐打牌。按理说,那些不大不小的卡车停在路边,占了一个车道,是明显违规的。但是,不知是法不责众还是别的原因,没见警察来管过。一切都显得很自然。好像这一片地方就是他们部落的地盘似的。
没事的时候,从他们旁边路过,经常困惑不已。他们肯定都有一个乡下老家,有一所好或者不怎么好的房子,围着房子还有一片自己的菜园。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放弃那一切,心甘情愿地漂泊在城市里呢?这样在路上生活,生儿育女,很像开着大篷车到处走的吉卜赛人。
可是,我们中国人喜欢安稳的生活,家的观念很重。和吉卜赛人是完全不同的。没有着落的日子,一般人难以忍受。但是,眼前这群驻扎在这个街角的男男女女,却成年累月地忍受着。有时候你感觉他们不是忍受,而是一种享受的样子。他们依附在城市的身上,藏在城市的缝隙里,像城市的一棵树、一块铺地砖。但是,很多方面又和周围环境隔阂得很,没有什么更直接的关系。我偶尔会看到一个女人抱着很小的孩子,站在装修时尚的店面前张望,显然是在街上的车流中找自己家的车,和驾驶室里熟悉的脸。我一下子就联系起另一幅图景:乡下的农舍前面,做好了饭的女人抱着孩子,向田野张望,等着下田回来的男人。我觉得,那幅画面更加温馨。因为,那脚下和身边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而现在,她抱着孩子,只是站在一个城市的街上的露天里。
我是一个好奇的人,对新的生活环境尤其是这样。刚来深圳的时候落脚福田。那时候城市还没有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福田区一带,到上海宾馆似乎繁华就截止了,岗厦还是农村,更不要说白石洲和宝安了。稍微安顿好,就开始跑出去四处看。看没看过的很高的大厦,看讲方言的广东人,看岗厦周围成片的荔枝林和一座座很老的民居。就这样兴趣满满地发现深圳,以住的地方为圆心,画起了新的生活半径。
那时,最繁荣的是罗湖。和连接香港的古老的罗湖桥有关。所以,开始的高层建筑,都密密麻麻立在罗湖片区,结果今天看来,实在是不科学。自己把福田探索得差不多以后,脚步就迈向了罗湖。有时间时,就约上朋友坐中巴跑到国贸大厦一带。看看这座最高建筑。下面的几层都是门店,里面的港货还是很冲击我们这些从内地跑来的人。虽然口袋里没有钱,也会买一两样最便宜的东西满足自己。回老家探亲时,更要去淘些打火机一类的新鲜玩意儿当礼物。由于有关口挡着,看不到传说中的罗湖桥,中英街更是想也不敢想。
南北方差距之大,那是不用说的。这就使我们对这里的一点一滴兴趣保持得更持久。漂泊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半径也越来越大了。比方频繁地换工作,频繁地搬家。每换一个新的工作和居住环境,陌生就会带来另一次新鲜感。以出租屋为中心,又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商场、医院、银行、派出所什么的。画出又一个生活半径。生活的压力和环境的新奇感觉总是混合在一起,一个给你沉重,一个帮你消遣。就在这周而复始的日子里,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很多年过去了。我们觉得归属了深圳这个城市,对它好像很熟悉了。它的特点,它的文化和民俗,都能和后来的人说一说。当然,探索它的圈子已经画得很大。想看大海时,就坐上观光巴士去大小梅沙;想登高的话,就去爬爬梧桐山。还有那么多国际大卖场和著名的主题公园。城市飞快地扩大,中心区的城中村已经消失了。早先徒步过去就行,现在已经没有可能了。所以,面对城市的飞速发展,好奇心感到气馁。生活半径也慢慢收缩,变得很固定。这是不是可以说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已经沉淀和平稳了呢?
我们经历了城市从最初的三四个行政区,变成了今天的近十个行政区。如果住在宝安的你想一想盐田和大鹏,会觉得那真是好远啊。坐公交车,路畅通的话没有两个多小时也到不了。简直就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去。城市大,限制了人的活动半径,使我们只能最熟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街区和场所。地铁开通,忽然给人们扩大了活动半径,深受年轻的上班族喜爱。它把这个区住的人,快捷地运到另一个区去上班。好像城市又缩小了。
时间在一天天流淌,我们在住了很久的环境里生活着。比较固定的作息和内容证明每个人的交往面很有限。但是,当想起内地的老家时,又很吃惊自己的生活半径如此之大。其实,总结人生,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行走,禁不住好奇的生命探索。各人的生活半径大也好小也好,里面装的内容都是相似的。就像每天太阳一升起,每个人就和深圳一起忙碌起来,数不清的生活半径重叠在一起,但是各沿各的轨道运行。
他们的部落
他们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来的,没有人清楚。但是,他们的存在,是明摆着的事情。这条街偏离城市主街道,但是又藏在城市中心,一个清静的角落。怎么说,他们都不是这个城市的人。长着乡下人的面孔,说着外地口音。深户,那离他们就太远了。但是,社区的住户都看在眼里,他们盘踞在这个街区很久了。三年?也许是五年。开始是三轮车一族,现在是运货卡车一族。开始是单个男男女女,现在,都是一家一家的了。有的还生了孩子。十家八家人,俨然已经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部落。日子,就在街边的人行道上,就在三轮车和运货卡车上。
和市民真正安稳的日子相比,他们的样子像漂泊。因为,每天见面,他们不是在帮人搬扛沉重的东西,就是或蹲或坐地消磨时间。当然,这就是他们的上班,是在等着活干。比方搬家啊、运货啊什么的。城市很大很大,你不明白他们怎么就选在这块地方落脚。四季寒暑,一年一年,就像那些街道树一样,总在那里。他们的自然形成的部落,成了城市的一个部分,一种色彩。
他们的表情和每一天干的事情,很清楚地表明他们处在社会底层。所以,每一个干活挣钱的机会,求生存的目的更鲜明。因为没人有机会看到他们的家、他们住的房子,所以会觉得以前那辆三轮车,就应该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因为,没有活的时候,男人和那个女人就蜷在车板上,懒洋洋地看着街上的繁乱。困了,就直接横在车上睡了。
城市日新月异。有时候变得让人迷路。但是这个部落不变化,你只要走过那条街角,发现他们还在那里。还是相同的面孔和外地口音。如果单单看这些人,你会怀疑时间好像停住了。留心看看,会发觉他们也有变化的。一个是部落人口多了,一些下一代显然出生了。这些小孩子没有落地在遥远的乡下,而是在深圳,深圳的一条街边。部落的家庭也有发展,三轮车没了,更新换代成了运货的卡车。车门上堂皇地喷着深圳×××,像乡下的房子一样,一辆辆排在路边等生意。除了男人,个别健壮的女人也考了驾驶证,当起了老公的副驾驶。闲极无聊时,男人女人就会凑在一堆说笑或者席地而坐打牌。按理说,那些不大不小的卡车停在路边,占了一个车道,是明显违规的。但是,不知是法不责众还是别的原因,没见警察来管过。一切都显得很自然。好像这一片地方就是他们部落的地盘似的。
没事的时候,从他们旁边路过,经常困惑不已。他们肯定都有一个乡下老家,有一所好或者不怎么好的房子,围着房子还有一片自己的菜园。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放弃那一切,心甘情愿地漂泊在城市里呢?这样在路上生活,生儿育女,很像开着大篷车到处走的吉卜赛人。
可是,我们中国人喜欢安稳的生活,家的观念很重。和吉卜赛人是完全不同的。没有着落的日子,一般人难以忍受。但是,眼前这群驻扎在这个街角的男男女女,却成年累月地忍受着。有时候你感觉他们不是忍受,而是一种享受的样子。他们依附在城市的身上,藏在城市的缝隙里,像城市的一棵树、一块铺地砖。但是,很多方面又和周围环境隔阂得很,没有什么更直接的关系。我偶尔会看到一个女人抱着很小的孩子,站在装修时尚的店面前张望,显然是在街上的车流中找自己家的车,和驾驶室里熟悉的脸。我一下子就联系起另一幅图景:乡下的农舍前面,做好了饭的女人抱着孩子,向田野张望,等着下田回来的男人。我觉得,那幅画面更加温馨。因为,那脚下和身边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而现在,她抱着孩子,只是站在一个城市的街上的露天里。
(选自《打工文学》2012年6月10日)
很赞哦! ( )
上一篇:在深圳,得“居”而安 韩 磊
下一篇:找北札记一 阿 北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