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找北札记二 阿 北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5-04-21 人已围观
搬家
有人说,不搬几次家,不算深圳人。在深圳人的眼里,搬家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来深圳十年,搬家的次数不少于十次,有时甚至一年之内,搬上三四次。以前每次搬家,多是两个行李箱一拖了事,这几年固定住在流塘,来自全国各地文朋诗友赠送的文集、样刊以及自己所购买的书籍,倒也积攒了两个大书柜,搬家便不再简单。尤其是这次,把女儿接到了身边,添加了不少居家物什,但由于公司解散团队,不得不从公司宿舍里搬迁出来,搬家则成了一件劳烦的事情。
与以前每次搬家不同,这次搬家有些伤感与无奈。公司团队解散,正处于金融危机的深圳,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临近春节,各公司都不可能再提供新的工作岗位。在那个吃过“散伙饭”的下午,久违的阳光穿透厚厚的阴霾,照在我们年轻的脸庞上,我们本能地颦眉眯眼,这一凝固的表情与我们的心情一样复杂难受。
回忆在心头蠕动。在过去一年的时光里,我们从组建团队,到项目立案,再到项目的审批与进行,然后项目通过了区里重点扶持的高端产业项目的审核。如今,项目进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却突然被喊停,刚刚熟悉的面孔就要别离,刚刚得心应手的工作就已失去,最后一眼注视这些进驻的商家,目光却已无法穿透这初冬的寒意。
严寒中,我们彼此相望,互相打气,不就是失业吗?不就是搬家吗?没什么大不了。是的,没什么大不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谁,都照常进行。说不定,这个项目新的团队接手之后,会进展得更加顺利。也说不定,我们离开之后,会有更好的岗位等待着我们。
用去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在公司附近找到一套二居室房屋。房子虽有些破败,倒也宽敞,好歹也在花园小区里,不过这都不重要,要紧的是,与女儿就读的学校,距离不远。
到公司清理宿舍的最后一天(其实是清理我们这些业已被辞退的人员),找到搬家公司。算算家什,居然需要一辆四吨的车才能拉完。搬家公司派来了搬运工,从楼上搬到楼下,装好车,已是傍晚。车辆开动的时候,保安员拦在前面,要放行条,说没有放行条,不予放行。这些人,原是寄生于我的项目团队,如今团队被解散,就翻脸不认人了。心里不由得一阵凄然。
忙到晚上十点多钟,终于将“新家”布置妥当。女儿疲惫地坐在沙发上,喊饿。妻走进厨房,开始洗菜、烧火做饭。突然想起一句诗“没有烟火的地方称不上家”,心里顿时升腾起一种久违的温暖。
卖书
这几次搬家,最主要的家当,便是书了。工作这么多年,也写了这么多年,日积月累的,着实存留了不少书。自个儿买的书差不多都是些哲理、人文等方面的,其他的大都是全国各地文朋诗友的赠书以及刊用我作品的样书样刊。我读书有个习惯,喜欢先看开篇一章及末尾一章,如果这两章都没能引起我阅读下去的欲望,那这本书将被随手扔到一边。所以,很多次看到许多作者的书籍,仍如新的一样,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柜里,便不由得汗颜,觉得实在有悖于作者当时寄书的初衷。
以前每次搬家,妻大多都没有上班,整理、打包的事情便由她做。这次轮到我失业,而她又在忙单位的事情,于是整理打包的事情便落到我的头上。前几天,妻唠叨:两个书柜,还有几箱上次搬来根本就没有拆箱的书,有些是长期放着没用的,你压根也不看,不如卖掉。我想了想,也是。有些一年四季睡箱子的书,不但没能发挥作用,反而给搬家添了麻烦,白白占了房子的空间。
我下决心卖掉一部分没用的书。一天早上,我把书柜里的书、箱子里的书,全部搬到了客厅,一本一本地进行清理。清着清着,我犯了难了,卖什么书呢?这些书多少都与我有些关系,要么是刊用了我作品的样刊选集,要么就是签有我名字要我“惠存”“闲读”的作者赠书,再来就是我购买的那部分书,大多是我精心挑选来的,断然清不得的。
思来想去,还是对样刊选集下手。我从每一本样刊上面,把自己的文章裁剪下来,然后,再找来一个文件夹,把裁剪的文章分门别类地归纳到“诗歌”“散文”“小说”之下。你别说,这一整理,倒也把我吓了一下,自己发表的作品,竟然有三大文件夹之多,而清理出来的样刊,也有五六百本。
当然,有些有影响力的刊物还是尽可能地保存原貌整本的,比如《美文》《青年文学》《诗刊》《山花》。一些选集也是尽可能地保留,比如深圳诗人李晃选编的《深圳青年诗选》、苏州诗人许强选编的《中国打工诗歌精选》、湖南诗人黎凛选编的《当代青年诗人代表诗选》,至于由我选编的书籍,由于存书也就只有一两本,更是舍不得丢。
用去一个星期的时间,总算把书整理完,加上一些公司没用的资料,清理出来的有五六箱之多。叫来收购废品的,五毛钱一斤,过秤,结账,得钱二十块。目送收废品的中年男人把这些书拖进电梯里,心竟如针扎般地疼。
有人说,不搬几次家,不算深圳人。在深圳人的眼里,搬家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来深圳十年,搬家的次数不少于十次,有时甚至一年之内,搬上三四次。以前每次搬家,多是两个行李箱一拖了事,这几年固定住在流塘,来自全国各地文朋诗友赠送的文集、样刊以及自己所购买的书籍,倒也积攒了两个大书柜,搬家便不再简单。尤其是这次,把女儿接到了身边,添加了不少居家物什,但由于公司解散团队,不得不从公司宿舍里搬迁出来,搬家则成了一件劳烦的事情。
与以前每次搬家不同,这次搬家有些伤感与无奈。公司团队解散,正处于金融危机的深圳,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临近春节,各公司都不可能再提供新的工作岗位。在那个吃过“散伙饭”的下午,久违的阳光穿透厚厚的阴霾,照在我们年轻的脸庞上,我们本能地颦眉眯眼,这一凝固的表情与我们的心情一样复杂难受。
回忆在心头蠕动。在过去一年的时光里,我们从组建团队,到项目立案,再到项目的审批与进行,然后项目通过了区里重点扶持的高端产业项目的审核。如今,项目进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却突然被喊停,刚刚熟悉的面孔就要别离,刚刚得心应手的工作就已失去,最后一眼注视这些进驻的商家,目光却已无法穿透这初冬的寒意。
严寒中,我们彼此相望,互相打气,不就是失业吗?不就是搬家吗?没什么大不了。是的,没什么大不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谁,都照常进行。说不定,这个项目新的团队接手之后,会进展得更加顺利。也说不定,我们离开之后,会有更好的岗位等待着我们。
用去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在公司附近找到一套二居室房屋。房子虽有些破败,倒也宽敞,好歹也在花园小区里,不过这都不重要,要紧的是,与女儿就读的学校,距离不远。
到公司清理宿舍的最后一天(其实是清理我们这些业已被辞退的人员),找到搬家公司。算算家什,居然需要一辆四吨的车才能拉完。搬家公司派来了搬运工,从楼上搬到楼下,装好车,已是傍晚。车辆开动的时候,保安员拦在前面,要放行条,说没有放行条,不予放行。这些人,原是寄生于我的项目团队,如今团队被解散,就翻脸不认人了。心里不由得一阵凄然。
忙到晚上十点多钟,终于将“新家”布置妥当。女儿疲惫地坐在沙发上,喊饿。妻走进厨房,开始洗菜、烧火做饭。突然想起一句诗“没有烟火的地方称不上家”,心里顿时升腾起一种久违的温暖。
卖书
这几次搬家,最主要的家当,便是书了。工作这么多年,也写了这么多年,日积月累的,着实存留了不少书。自个儿买的书差不多都是些哲理、人文等方面的,其他的大都是全国各地文朋诗友的赠书以及刊用我作品的样书样刊。我读书有个习惯,喜欢先看开篇一章及末尾一章,如果这两章都没能引起我阅读下去的欲望,那这本书将被随手扔到一边。所以,很多次看到许多作者的书籍,仍如新的一样,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柜里,便不由得汗颜,觉得实在有悖于作者当时寄书的初衷。
以前每次搬家,妻大多都没有上班,整理、打包的事情便由她做。这次轮到我失业,而她又在忙单位的事情,于是整理打包的事情便落到我的头上。前几天,妻唠叨:两个书柜,还有几箱上次搬来根本就没有拆箱的书,有些是长期放着没用的,你压根也不看,不如卖掉。我想了想,也是。有些一年四季睡箱子的书,不但没能发挥作用,反而给搬家添了麻烦,白白占了房子的空间。
我下决心卖掉一部分没用的书。一天早上,我把书柜里的书、箱子里的书,全部搬到了客厅,一本一本地进行清理。清着清着,我犯了难了,卖什么书呢?这些书多少都与我有些关系,要么是刊用了我作品的样刊选集,要么就是签有我名字要我“惠存”“闲读”的作者赠书,再来就是我购买的那部分书,大多是我精心挑选来的,断然清不得的。
思来想去,还是对样刊选集下手。我从每一本样刊上面,把自己的文章裁剪下来,然后,再找来一个文件夹,把裁剪的文章分门别类地归纳到“诗歌”“散文”“小说”之下。你别说,这一整理,倒也把我吓了一下,自己发表的作品,竟然有三大文件夹之多,而清理出来的样刊,也有五六百本。
当然,有些有影响力的刊物还是尽可能地保存原貌整本的,比如《美文》《青年文学》《诗刊》《山花》。一些选集也是尽可能地保留,比如深圳诗人李晃选编的《深圳青年诗选》、苏州诗人许强选编的《中国打工诗歌精选》、湖南诗人黎凛选编的《当代青年诗人代表诗选》,至于由我选编的书籍,由于存书也就只有一两本,更是舍不得丢。
用去一个星期的时间,总算把书整理完,加上一些公司没用的资料,清理出来的有五六箱之多。叫来收购废品的,五毛钱一斤,过秤,结账,得钱二十块。目送收废品的中年男人把这些书拖进电梯里,心竟如针扎般地疼。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