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扫码关注

外向型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从“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益”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3 人已围观

199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10周年,11月26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在香蜜湖度假村举行庆祝深圳特区成立10周年招待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600多名中外嘉宾出席。
 
江泽民早年曾参与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建工作,一直十分关心和支持深圳的发展。1990年6月21日,江泽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第一次视察深圳,参观了大亚湾核电站、万科公司、赤湾港、皇岗口岸、国贸大厦等。23日,江泽民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0周年题词:“继续办好深圳经济特区,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子”。陪同江泽民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0周年之际考察深圳的,还有田纪云、温家宝、耿赂、习仲勋、谷牧、王光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广东省负责人。
 
26日上午,江泽民在深圳博物馆参观深圳10周年成就展览,随后参观了深飞激光电学系统有限公司。江泽民说,十多年前,深圳是一个小镇,现在已发展为繁荣的经济特区。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显著的特色,即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人口多,经济落后,把经济搞好了,才可以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正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基本纲要,研究如何把经济搞上去,使我们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回顾经济特区创建历史时指出:“十年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后不久,经邓小平同志倡议,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运用对外开放的条件,加快经济发展。这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创举。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来到深圳,看到这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时的深圳是个边障小镇,点缀其中的只有几座外贸仓库;今夭的深圳,已经是一个各项设施比较齐全,经济昌盛,市场繁荣,内外经济交流十分活跃的现代化城市。”
 
在谈到经济特区作用时,江泽民指出:“深圳和其他几个经济特区,在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和基地作用,在改革开放中也发挥了排头兵作用。经济特区坚持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的指导思想,卓有成效地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扩大出口,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逐步建立起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为确立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和实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经济特区外引内联,扩大横向经济联合发展经济的路子,对内地很多地区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了借鉴和推动作用。经济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方面先行一步,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经济特区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为我们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人民的政治、业务和文化素质,积累了可贵的经验。经济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创办经济特区的实践是成功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
 
江泽民还对深圳经济特区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他指出:“特区已经有了一个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初步基础,今后的任务是提高水平,增进效益。要提高技术水平,引进和开发更多的先进技术以至高新技术,以科技进步来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要提高管理水平,使政府行政管理、市政管理、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和法制化。要提高知识水平,特别是要增进广大干部的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法律知识,培养宏大的对外经济工作队伍。要提高政策水平,通过改革,使经济特区的政策、法规更好地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所有这些,总起来说,也就是要求经济特区做到邓小平同志所期望的那样,充分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与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相互配合,为国家的经济振兴服务。”
 
27日,江泽民主持召开个经济特区座谈会。针对大家十分关心的证券市场去留问题,他表示要谨慎处理。同时,决定周建南(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顾问)留在深圳进行调查研究,最终采纳了保留证券市场的意见。
 
1990年12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39名、列席代表250名,代表全市72000多名党员。市委书记李额受市委委托,向大会作了题为《继续办好深圳经济特区,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子》的报告。大会指出,深圳经济特区经过10年奋斗和探索,实现了国民经济高速、全面、协调发展,创造了为人称道的“深圳速度”:全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区、住宅区和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一座广厦林立、环境优美、交通发达、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新城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格局。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区的经济实力和应变能力进一步增强。10年内,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47.8%,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69.2%,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7.3%,出口贸易总额年均递增72.5%,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59.9%。初步发挥了“窗口”和“基地”的作用,在国际上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象。“深圳速度”在国内外声名远播、举世瞩目。
 
大会提出,深圳将在90年代进入一个发展提高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和要求是:当好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排头兵”,把深圳建成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高、科学技术比较先进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和外向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窗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创造“深圳速度”的基础上再创“深圳效益”,要把创造“深圳效益”放在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创造“深圳效益”不仅是特区建设自身的需要,也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探索新路子的需要。“深圳效益”主要是在经济建设中,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千方百计提高投入产出率、资金利税率和人均创利、创汇率,创造出更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行各业,都要搞好服务,提高工作效益,从而促进特区整体效益和总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增强特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对内对外的辐射力。
 
大会认为,深圳今后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但同时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提高效益上,放在发挥现有的设备、设施和生产能力上,通过挖掘生产潜力,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和完善企业机制,使特区现有的生产潜力更充分地释放出来,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创造“深圳效益”,一是向优化经济结构要效益。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集中更多资金投放到能源、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中来,发展重点产业项目,提高投资效益;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努力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使特区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二是向加强管理要效益。要通过深化改革,理顺各种关系,改善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机制;要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变企业管理粗放的状况,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向科技进步要效益。要充分利用特区作为技术“窗口”的优势,建立和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跟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进程,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培育一批高科技产业;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科技,特别是适用先进技术来装备和改造传统工业,努力开发新产品,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逐步形成科研、引进、创新、推广和应用相结合的机制。四是向模经济要效益。要根据不同行业,制定规模经济的标准和发展方向,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和扶植一些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形成集团经营和规模经营,发展规模经济,并创造条件走跨国经营的路子,把深圳效益建立在具有较高的外向程度和较强的竞争力的基础上。
 
深圳市第一次党代会在“深圳速度”为全世界所瞩目之际,首次提出要在此基础上再创“深圳效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此后的12月21日至28日、12月23日至28日,深圳又接连召开了市政协首届一次会议和市人大一届一次会议。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成立,标志着深圳具备了行使授权立法的基本条件,其与深圳市政协的成立共同推动深圳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围绕深圳市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深圳市政府制定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10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并在1991年10月15日召开的深圳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纲要》强调要紧紧围绕创造“深圳效益”这一中心,重点抓好几方面工作,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深圳作为“窗口”和枢纽,将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有要在巩固、发展先进工业的基础上,把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上来。为此,《纲要》对今10年的产业发展方向做出战略性的调整,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要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促进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新的目标已经制定,深圳由此开始探索从“深圳速度”向“深圳效益”的发展之路。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