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扫码关注

外向型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口岸建设与改革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3 人已围观

1986年国务院经济特区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深圳遵循“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的方针,进一步设立对外开放的窗口与基地,兴建了一批口岸,并在国内第一个创建保税工业区,形成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的经济发展环境。
 
建立经济特区以前,深圳只有罗湖和文锦渡两个陆路口岸,从罗湖口岸人出境的主要是内地居民和深港两地边民,文锦渡口岸则是通过一座简易木桥与香港相连,作为运输牲畜的通道。改革开放后,深圳|口岸建设高速发展,中央、省、市各级政府投资近20亿元,其中仅地方政府就投入近15亿元,在260公里海岸线和与香港接壤的27.5公里陆地上,改扩建了原有的两个口岸,兴建了一批新口岸。
 
1978年10月,文锦渡口岸对外开放,1981年1月增辟为客运、货运口岸,成为深圳第一个综合性客货运公路口岸。1981年9月日,蛇口港对外开放,深圳拥有了第一个海港口岸。1984年5月25日和7月11日,赤湾港、梅沙码头相继对外开放(因客源不足,梅沙码头于1985年11月起临时关闭)。1984年9月24日,沙头角口岸对外开放。
1985年6月,罗湖口岸经过改扩建,新联建大楼建成启用。1988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皇岗口岸对外开放,翌年12月深港双方在皇岗口岸桥头举行口岸开通仪式。1990年2月15日和6月11日,妈湾港和盐回港口岸相继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口岸,深圳港的业务自此开始急剧增长。1992年2月10日,深圳机场被国家批准对外开放。至此,深圳市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达12个,即罗湖、皇岗、文锦渡、沙头角4个陆路口岸,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梅沙、大亚湾、盐田7个海港口岸和深圳机场空港口岸。其中,罗湖口岸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旅检口岸,皇岗口岸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陆路口岸,盐田港为全国十大海港之一,深圳机场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港,形成海陆空口岸俱全、一二线并举的开放格局。
 
随着深圳口岸的数量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口岸管理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暴露出许多问题。为此,深圳在全国率先对口岸管理体制进行局部改革。期间,海关、边检、卫生检疫等查验单位根据口岸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对旅客、货物以及交通工具通关制度和查验方式分别进行一系列改革。
 
在旅检查验工作方面,海关在1979年实行“免税通道”“应税通道”的“双通道”检查办法、1983年实行以技术检查为中心的“接受申报一一技术检查一一重点抽查”的“三线一条龙”查验办法的基础上,于1985年开始,简化实行多年的人境旅客外币、金饰重点物品的“三登记”手续;1986起,按国际通行办法实行“红、绿”通道的检查办法。边检方面,1984年将原来证件查验“检查、复验、盖印”兰道手续改革为将检查、盖印合并为一道手续,同时取消复验手续;1988年,在罗湖口岸启用全国第一套边防检查计算机验证系统,出入境证件检查由手工查验向自动化查验转变。在货运通关制度方面,海关于1983年在文锦渡口岸设立特区货物和鲜活物品等专用通道和专用报关窗口,并实行随车监管、预先报关等制度;1987年起,实行分类管理办法,对部分进出口货物实行“先凭清单验放、每月集中报关”的监管方式。在卫生检疫方面,“出入境车辆电脑报验系统”首次在皇岗口岸启用,建立卫生检疫电脑验放的检疫方式;盐回港口岸实行不登轮联检和卫生电讯检疫等试点。
 
通过一系列改革,深圳口岸简化了查验手续,减少了查验环节,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口岸管理体制,为90年代初作为全国唯一口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奠定了基础。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