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外向型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创建保税工业区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3 人已围观
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1986年,深圳开始在全国率先探索保税区建设。当年,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分析讨论会,根据原来提出在深圳设立大保税区的设想难以实施的情况,提出先划出一小块地方做实验、成功后再推广到整个特区的设想。1986年下半年,沙头角管理区提出利用沙头角毗邻香港的特殊条件,创办沙头角出口加工区或沙头角保税工业区。同时,深圳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借同香港方显扬集团多次实地考察福田保税区现址,深入商讨合作创办福田出口加工区,并于1987年5月在香港挂牌成立福田出口加工区筹备办公塞。两个出口加工区的提出和筹建,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召集香港机构反复研究论证创办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措施。前后经过年多时间,组织次研讨会,从建立比较单一的出口加工区,到建立多功能的类似世界自由贸易区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保税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证。
1987年12月25日,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设立“深圳市沙头角保税工业区”的通知》,在沙头角设立了国内第一个保税区一一深圳市沙头角保税工业区。1988年7月1日,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市沙头角保税工业区暂行管理规定》,明确在沙头角保税工业区兴办“技术先进适用、产品档次高、经济效益佳、发展前景好、能耗少、污染小的外向型企业”。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放层次更高的外向型经济区域。作为国内创建最早、投入实际运作最早的保税工业区,沙头角保税工业区标志着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事业沿着邓小平指示的“不是收,而是放”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1990年5月28日,深圳市成立福田保税工业区。福田保税工业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端,着重发展仓储物流和国际贸易,积极引进高科技和技术先进型工业,举办金融业、信息业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第三产业。福田保税区是在总结建立沙头角保税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创建的,占地面积为沙头角保税区的倍,标志着深圳经济特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沙头角、福田保税区的成立,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国内外报刊纷纷发表消息、文章,全国各地纷纷组团前来深圳学习考察。保税区的开发建设加强了深圳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往来,加快了深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深圳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1991年5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深圳市福田和沙头角保税区,要求保税区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优势,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出口工业,并划定福田保税区面积为1.35平方公里、沙头角保税区面积为0.2平方公里。国务院的批文,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保税工业区的做法,给外商投资者增添了信心,同时也推动福田、沙头角保税区的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