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引领改革开放浪潮:邓小平视察肯定特区探索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1 人已围观
1984年124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员杨尚昆、王震陪同下视察深圳特区。专列途经广州站时,他对广东省委、广州军区领导人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①在广州火车站迎候的广东省省长梁灵光,原广东省省长、中顾委委员刘田夫等,陪同邓小平前往深圳经济特区。
当日下午,邓小平在深圳市迎宾馆二楼会议室听取汇报。市领导汇报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情况,并提出需要中央帮助解决的四个问题。一是特区货币问题,这个问题长期困扰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希望以此来改善投资环境,破解引进外资的难题。二是关于商品内销问题,中央1982年50号文件已有原则规定,由于中央一些部门认识不一致,所以没有落实。三是改革经济特区行政体制问题,建议深圳市只设政府机构,不设人大常委会和政协组织,领导人员实行委任制。四是解决人才缺乏问题。邓小平听完后说:“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中,你们讲的问题我都装在脑袋里,我暂不发表意见,因为问题太复杂了,对有些问题要研究研究。”②
汇报结束后,邓小平开始游览经济特区市容。邓小平一行登上建成开业不久的罗湖国际商业大厦,来到22层的顶楼夭台,眺望初具规模的罗湖新城区。邓小平一行离开天台下楼来到马路边,许多市民发现了他们,人群越聚越多,当邓小平一行乘车离开时,广大群众用热烈掌声夹道欢送。
1月25日上午,邓小平视察深圳河畔富裕的渔民村。村党支部书记吴柏森汇报了渔民村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使渔民村最先得益。他们利用与香港新界只有一河之隔的优越条件,同港商合作搞来料加工,兴办工厂,开办餐厅、商店和其他服务业,还购买了十多辆泥头车搞土石方运输。几年来渔民村集体经济发展很快,1981年全村户户收入过万元,成为全省第一批万元村。1982年全村由集体统筹建房,每户建一幢两层六房两厅小洋楼,资金由集体负担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由集体先垫付,村民分期还款,不到两年家家都还清了。198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邓小平高兴地同吴柏森等村干部合影留念。
邓小平对深圳的电子工业十分关注。1月25日下午,他参观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服务公司最早在深圳办的电子厂。这家工厂集中力量开发电脑软件,产品已经打进了港澳市场。邓小平高兴地称赞他们的做法。
1月26日上午,邓小平一行前往蛇口工业区参观。蛇口工业区长期坚持以工业为主、出口为主、综合发展的方针,积极引进外资,创造了良好投资环境。到1984年,蛇口已从昔日的荒山野岭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海港工业区。在蛇口工业区办公大楼七楼会议室,袁庚向邓小平汇报了工业区发展情况。袁庚介绍了蛇口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得到邓小平赞许。汇报结束后,邓小平等参观了港商独资的华益铝材厂,登上工业区引进国外设备兴建的微波通讯楼,从高处俯瞰工业区全景。中午,在“海上世界”邮轮就餐时,邓小平高兴地题写“海上世界”四个大字。下午两点,邓小平一行登上一艘海军炮艇离开深圳前往珠海。
1月29日上午,邓小平在离开珠海之际,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的题词。2月1日,邓小平在广州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落款时间为“19841月26日”,这表明还在深圳时他已经有这个评价。2月9日,当邓小平视察厦门经济特区时,他再次挥毫:“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邓小平的一系列题词,对经济特区建设者是极大鼓舞。
①《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
②《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
②《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
很赞哦! ( )
上一篇:旧体制悄然破冰:坚持“两手抓”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