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扫码关注

旧体制悄然破冰:特区基建创造“深圳速度”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1 人已围观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正在为工程建设周期过长、规定的合理建设工期难以落实而一筹莫展,深圳经济特区以其骄人的建设速度和业绩,展现于国人眼前。以国贸大厦兴建为例,该大厦于1982年10月动工。中建三局一公司用半年时间打完基础,完成地下室三层工程。他们提出用“内外筒同步整体升滑”的办法建造主楼。1983年8月,大厦从主楼第兰层开始大胆采用滑模工艺技术,但一开始没有成功。中建兰局一公司毅然从德国购进混凝土输送泵和其它先进设备,最终解决难题。起初,大厦建造速度是七天一层楼,后来是五天、四天一层楼,从第三十层开始,持续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到顶,打破了美国、香港城市建设创造的四天一层楼的记录,被誉为“深圳速度”。

到1984年邓小平视察前夕,深圳经济特区完成基建投资约19.5亿元。建设资金来源中,外资约25%,银行贷款约38%,深圳市自筹约20%,中央和广东省投资约17%。罗湖、上步24平方公里现代化新城区,初步完成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污、排洪、供气等“七通一平”基础工程,建起一大批厂房、住宅、商品楼宇和拥有现代化设施的高级酒楼、宾馆,以及一批设备完善、风景秀丽的旅游度假村。昔日破旧狭窄的边境小镇,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化的城市雏形。
 
城市建设中,市政府勇于创新,组织多家开发公司具体实施城市开发建设。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不要国家投资,依靠一定数量的银行贷款,采用“滚雪球”方法来逐步积累建设资金,完成开发任务。它们首先是开发土地,提高土地使用价值,使土地商品化。地面建筑工程伴随土地开发逐步铺开。在出售或出租地面建筑物时,把土地使用费一并收回。第一批开发工程得到的资金,又作为第二批开发工程的投资,这样循环下去,“雪球”越滚越大,开发工作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服务公司1982年向银行贷款1800万元,用于上步工业区12万平方米开发(征地、通水、通电、通路等)和建设标准厂房。他们采用边建设边预售的方式,利用预售款来搞基础设施和建厂房,在一年时间里,完成7500万元的工程。房地产公司用3000万元贷款完成罗湖小区8000万元的土地开发工程,再把开发出来的土地作为商品,与客商合作经营房地产,4年时间完成约2.6亿元的建筑工程。这种开发方式有利于规划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投产获益一片。
城市建设中,深圳经济特区改革方向是机构体制以经济实体为主,管理工作以经济手段为主。1982年,深圳市撤销建委及其下属单位6个行政局,成立40多个公司、企业单位。在管理上,废除“铁饭碗”和“大锅饭”,提倡公平竞争。在设计上,搞方案评选。在施工上,搞招标发包,在企业内部实行层层经济大包干。从1982年下半年开始,招标作为一种制度,得到全面推行。1983年,市政府发文规定,建筑工人计件工资不封顶,对承包责任制给予坚决支持。第一冶金建设公司承建国际商业大厦时,开头进度较慢,后来组织了多工种综合包干队,实行承包责任制后,进度马上改观。广东省四建之所以能提前258夭拿下爱华电子大楼,中建三局一公司之所以能在国贸大厦工程中达到三天一层楼,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实行了层层大包干。①
 
①深圳市人民政府基本建设办公室:《深圳经济特区基本建设概谈》,《中国经济特区年鉴》(1984年开放号),中国经济特区年鉴出版社1985年,第175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