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旧体制悄然破冰:制订特区总体规划大纲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1 人已围观
深圳经济特区是新建城市,搞好规划,切实按照规划建设,尤为重要。中央下发的1979年50号文、1980年41号文、1981年27号文以及全国人大通过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反复强调要做好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
建设经济特区之前的深圳镇,是一个典型的边防小镇。其城区面积约平方公里,城区建筑物总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城区街道曲折狭窄,道路总长仅8公里。镇内房屋残旧简陋,卫生很差。全镇最高建筑物是一幢五层楼(华侨旅社),大街小巷没有一盏交通指示灯。深圳镇所在的宝安县基本建设力量十分薄弱。全县只有一个10多人的设计室,一个500多人建筑工程公司(兰类企业),一个年产2万吨的水泥厂,一间年产1000万块的红砖厂,一间年产8000吨的石灰厂,一个年供水量150万吨的水厂。全县只有6、7个技术员,没有一个工程师。1978年,全县基建施工面积仅11万平方米,全年完成基建投资1182万元。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建设速度,水平都较低。①
广东省委、深圳市委十分重视制订城市规划。在制订《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期间,经省委讨论并报中央,初步确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的面积、范围和经营发展方向。1980年上半年,深圳市成立规划委员会。从5月开始,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内外十多个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100多人,经过五个多月勘测、讨论和多种方案比较,提出了包括功能分区、专项设计和经济分析的深圳经济特区(包括蛇口工业区)总体规划草案,预计到1990年初步建成可居住30万人口的新型现代化城市。②
深圳市委多次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总体规划工作,还先后邀请近300人次国内外专家对总体规划草案进行评审。1982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制订工作完成,并上报广东省政府和国务院审批。
这个规划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地形狭长的特点,确定分东、中、西三片共十八个功能区,总体布局采取组团式布置,组团与组团之间用园林绿化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带状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大纲规定,深圳经济特区为深圳市一部分,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东起大鹏湾背仔角,往西南延伸至蛇口、南头一甲村的海岸边界线以北。北沿梧桐山、羊台山、沙湾检查站、独树村、自芒以南。东西长49公里,南北平均宽约7公里,呈狭长地带。深圳经济特区陆地南面与香港接壤27.5公里,北面与深圳市宝安县接壤84.6公里。
经济特区总体规划按地形和功能划分为东、中、西三片。东片:包括沙头角、盐田和大、小梅沙,面积62.8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旅游、住宅、商业。大、小梅沙背山面海,计划开辟为大型旅游区。沙头角镇计划发展成一个小型商业中心,并开辟为进出口通道。盐田公社计划建成以种养业为主的生产基地。
中片:包括莲塘、罗湖城、旧城区、上步、福田,面积140.23平方公里,为特区规划重点。罗湖小区是出入境旅客集散地,计划建成商业服务区。深圳水库附近规划为居住旅游区。上步、皇岗、福田一带,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是深圳经济特区腹地,计划成片开发,建成以电子、轻纺、建材工业为主体,有市政、商业、科学、教育、文化设施配套的综合发展区。旧城区计划改造为与现代化协调的新街区。③西片:面积124.47平方公里,主要有蛇口工业区、沙河工业区和南头综合服务区。蛇口工业区由招商局经营。沙河工业区由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经营,建有电子装配、汽车修配、家具制造、毛织等厂。南头综合发展区准备与港商合作综合开发,发展住宅、商业和科学文化事业。计划在南头赤湾建深水港和南海石油后勤基地,在南头、西乡一带建民航机场,在赤湾附近建直升飞机场。
大纲提出,从1981年至2000年,20年内特区建设总投资额为210亿元,建设10个工业区(1500家工厂)、9个旅游点、5个港口码头、5个大型仓库区、14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住宅区、9个大公园、3个22万伏和11个11万伏变电站、4个大水厂等。经济特区人口到20世纪末发展到80万人左右。工业总产值2000年为96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9.9%),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人6万元。
这个大纲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而且是一个全面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工、农、交通运输、旅游、商业金融、外贸、仓储、住宅、市政公共事业、环境保护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分别提出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施措施和步骤,并对人口规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作了相应安排。它要求城市建设一定要在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根据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的要求,按照“繁荣经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吸取国内外现代化城市的优点,制订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逐步实施,使特区各项事业都有计划地协调发展,把经济特区办成以工业为重点,兼营商、农、牧、住宅、旅游、科研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它根据经济特区自然面貌属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这个特点,确定城市建设总体布局采用带状组团式结构,这样既能吸取世界上城市建设先进经验、新的交通及布局安排,使城市功能区之间富于弹性,有利于长远发展,又方便客商、财团投资进行成片开发建设。
市政府为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在拆迁中,兴建两万平方米周转房,对拆迁户进行妥善安置;把好用地审批关,尽量使每一个项目都符合规划布局;把建设资金集中起来,全市统一规划、征地、设计、施工和管理;基本刹住违章建筑歪风,市建委一位副主任就因为私人违章建房,受到撤职处分,市内400多幢违章建筑也受到拆除处理;建筑物布局、形体及绿化工程等都要按规划进行设计、施工。由于采取上述措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得以基本按照规划要求,逐步展开。
①深圳市人民政府基本建设办公室:《深圳经济特区基本建设概谈》,《中国经济特区年鉴》(1984年开放号),中国经济特区年鉴出版社1985年,170页。
②《关于我省试办经济特区的情况报告》粤发(1981) 30 号文, 1981年5月24日。
③广东省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深圳经济特区概况》,《中国经济特区年鉴》(1983年创刊号),中国经济特区年鉴出版社1983年,第145至146页。
②《关于我省试办经济特区的情况报告》粤发(1981) 30 号文, 1981年5月24日。
③广东省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深圳经济特区概况》,《中国经济特区年鉴》(1983年创刊号),中国经济特区年鉴出版社1983年,第145至146页。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