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扫码关注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中心城市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3 人已围观

世纪之交,深圳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看,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各国都在抓紧调整经济结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技术竞争日益加剧,1997年以来,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爆发金融危机,这些都使深圳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从国内看,随着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各地都加快了建设和发展的步伐,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很多经验值得深圳学习借鉴。
 
1998年1月,中央批准广东省委常委张高丽兼任深圳市委书记。
 
4月20日至29日,市委书记张高丽带队到上海、大连、厦门三市考察,深感深圳某些优势正在减弱,新的优势亟待增创,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解决。深圳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攻坚阶段,正处在第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为应对困境,给特区发展注入强心剂,深圳适时提出了建设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在20世纪90年代未,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也在不断向前推进。1997年,深圳的GDP总量达到1302.30亿元,工业总产值12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亿元,迸出口贸易总额45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7亿美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人144亿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的第5位。除此之外,作为一座因改革开放而兴起的城市,深圳此时交通基础设施已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拥有全国第四大航空港,深圳火幸站和蛇口盐田两个海运港区都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深圳还是全国唯一拥有陆海空口岸的城市,已建成了能直达国内各地,并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相通的海、陆、空运输网络;在通讯设施方面,长途电话、卫星通讯、国际互联网等现代通讯网络己形成规模;深圳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融资中心,拥有全国两家证券交易所中的一个,资本市场比较成熟,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已得到确立;深圳建立起了联结国内各地,直通海外市场的商贸网络,是联接内地与海外市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深圳还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陆路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海路直接相连,便于深圳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经济活动,扩大深圳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深圳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了外向型开放式的经济结构,已经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基地。深圳己经具备了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作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广东省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历史条件已经初步形成。可以说,就深圳自身而言,已经基本具备了成为经济中心城市的雏形。此外,在外部环境方面,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使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转向中国。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带来了产业的转移,从而为资金、技术、人才的流人提供了便利。深圳毗邻香港,区位条件优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世界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在此时便成为了中国接纳国际产业、资金、技术和贸易转移的最前沿。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十五大报告鼓励经济特区在体制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升级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的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1998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代表省委在题为《增创新优势,迈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报告中指出“广州、深圳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在金融、科技、信息、商贸、交通、文化、旅游等方面成为区域中心,发挥辐射作用”,强调要加快深圳经济中心城市的建设。这是省委在新时期赋予深圳的重要历史使命,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998年6月25日至26日,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市委书记张高丽代表市委向全会作了题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全面推向新世纪》的报告。报告指出,要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统揽全局,加快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继续增创体制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升级、城市功能、依法治市新优势,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市容市貌、社会治安和领导班子建设有新变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交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为实现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会对今后两年的工作做了部署,认为一定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在这方面,一是要大胆探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加大体制创新力度,更好地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二是要依托内地,扩大开放,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开放程度,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发挥“窗口”示范作用;三是要挖掘潜力,提高效益,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深圳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优化结构、保证质量、提高效益、能快则快”,确保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四是要创新机制,落实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要使之成为深圳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五是要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要以战略的远见卓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环境保护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环境质量。
 
市委二届八次全会对深圳建设经济中心城市的具体部署,是非常正确、及时的,它为深圳更好地完成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更好地发挥特区改革试验田、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建设经济中心城市这一跨世纪战略的提出,表明深圳在迈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道路上走出了重要一步,为深圳各项建设的展开带来了机遇。经济上,深圳逐步实现了与国际经济的接轨。通过始终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全面推进与国际经济的接轨,1999年深圳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75.42亿美元,涉及67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出口总额连年占全国七分之一,成为我国重要的外贸进出口基地,对珠三角地区甚至全国内陆地区的辐射能力也大幅增强。在城市建设上,到1999年,深圳己发展成为区域性的运输中心,拥有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全国第二大集装箱海港、全国第四大航空港。现代化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能源、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9.58亿元,建成区面积320.3平方公里,其中特区内132.3平方公里。特区内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89平方米。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