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3 人已围观
深圳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同时,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努力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1993年6月23日,市委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三点一线”的经济格局和发展战略,即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利用内地资源丰富、实力雄厚、技术力量较强的优势,同深圳特区的优势充分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尤其要把广东作为深圳的腹地,加强和扩大同省内兄弟城市的合作,形成“国际市场一深圳一内地”三点一线的特区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在这个战略的统领下,深圳对外出口迈上了新台阶,1993年全市的外贸出口总额达83.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5%,首次超过了上海,跃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出口的产品中,手表、自行车、电脑软盘、录音机芯、彩电等14种产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电话机出口达1850万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一势头有增无减,至2002年,深圳始终保持外贸出口冠军的记录。制定下发《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外出投资经营暂行办法》,促使“内联企业”快速发展,至1994年底,深圳已有内联企业近万家,是特区成立后前13年总和的1.5倍,内联企业工业总产值及出口总值约占全市这两项指标总额的二分之一,成为特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深圳还通过调整引进外资结构,对外开放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3年,深圳市政府颁布《关于简化外商投资立项审批程序的试行办法》,对“三来一补”企业中属于技术先进,档次较高产品效益较好,符合深圳市产业政策的企业按优先原则给予扶持,使其向“三资”企业转型;对那些档次低、消耗大、污染大的企业予以淘汰。1995年5月,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三来一补”管理的若干规定》,要求“三来一补”的产业政策应与全市产业政策相一致。在这个时期“三来一补”的加工业的增长势头回落,高新科技产业增长迅猛。到1999年,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深圳投资,有100多家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大企业在深圳投资,其中财富500企业有76家,深圳成功实现了“三来一补”向“三资”企业的转变。在政策和区位优势相对削弱的情况下,深圳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创新对外开放的方式和手段,逐步规范有关制度,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对外开放成果,主要表现就是引人的外资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深圳的部分本土优秀企业如华为、中兴等也开始在国际国内市场展露头角。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深圳紧紧抓住国际信息产业的崛起和全球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强力推进保税区建设,使经济发展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5年,市政府在《深圳经济特区福田保税区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起草并在次年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福田保税区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保税区法规。同时还制定了与《条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加速了招商引资的进程,至1995年底,福田保税区引进国际物流企业16家,沙头角保税区引进了唯冠科技和才众电脑等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两区共有企业438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1181亿美元,实现工业总产值63.61亿元,迸出口达11.25亿美元。1996年至2000年底,深圳各保税区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了保税区经济的整体水平。沙头角保税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从发展进料加工起步,积极扩大出口加工规模,促进工业产业升级换代,逐步形成电脑及电子产品、高档电动玩具、黄金珠宝加工三大支柱产业。福田保税区在调整中,从发展简单仓储到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和高新技术工业项目,促进区域经济上档次。1996年底,该区累计引进大型物流企业
21
家,保税仓储面积65万平方米,同时瞄准世界排名前500强的大公司,尤其是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高的出口型大型工业项目,在土地价格、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优惠,吸引它们人区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生产基地。
1996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盐回港保税区。该区的建设起点高、产业新,依托国内四大深水海港之一的盐田港的优势,引进国际先进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务,按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货物直接向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配送。盐田港保税区的成立,不仅扩大了深圳保税区的规模,而且促进了盐田港码头吞吐量的增长。2000年,全市个保税区共批准设立企业68家,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23.4亿元,进出口额64.07亿美元。
2000年4月,国务院又批准成立深圳出口加工区,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的15个出口加工区之一,2001年3月31日通过国家八部委联合验收。该出口加工区,位于深圳市东北部的深圳大工业区首期开发区的西片区,占地面积平方公里,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距深圳宝安国际机场60公里,至盐回国际集装箱港口、广深铁路编组站均约25公里,距文锦渡、罗湖、皇岗等陆路口岸约40公里,能充分利用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之便。市政府赋予加工区管委会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是当时关税最优惠、通关最快捷、管理最简便、经济最开放的海关监管特定区域,提供“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实行24时监管。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大大增创了深圳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引进来”之后,深圳为给外商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服务,1995年10月,市政府成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与外商投资有关的17个政府部门集中办公。1996年8月15日,市政府规定从1997年1月1日起,对在深外商投资企业和在深外籍人员逐步实行“国民待遇”,适度放开外企产品内销市场和统一有关服务价格标准,为外商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公平的环境。1998年,又推出新22条优惠政策,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引进外资进人快速发展阶段。为提高对外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在设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为外商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2001年又成立外商投诉中心,全面开展受理和协调处理外商投诉工作;接着,又成立重大项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外商重大项目实施全天候服务。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的提高,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口岸管理体制和模式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深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国务院选择深圳作为全国唯一的口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国务院办公厅于1995年7月21日转发了国家体改委、国家经贸委《深圳|口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此后几年,深圳|口岸从11个方面出台20项改革措施,建立了“边检管人,海关管物,其他单位配合把关”的口岸监管模式,对查验单位实施“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体制,进行边检职业化改革,建立“一水一监”的港监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管理、分头引航的新体制,在外轮理货服务市场引人竞争机制,建立深圳陆路口岸计算机查验网络,实现各查验单位间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口岸的监管水平。1998年,海关通关制度改革先在蛇口口岸试点,并陆续在各关区全面铺开,1999年,边检启用了港澳旅客证件自动阅读系统(OCR查验系统),还成功开发了“出入境幸辆快速检查系统”,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全国率先实施“六个一”(一次报验、一次收费、一次卫生除虫、一次抽样、一次查验、一次出证放行)改革。2001年,深圳海关在富士康保税工厂进行“EDT联网监管模式”试点,2002年逐步将此模式推广至出口超千万美元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和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改革,深圳口岸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口岸的运作效率和监管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经过不断探索,深圳还逐步建立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按国际惯例办事、根据市场机制运行的外贸体制,形成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对外贸易体制和组织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深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各种形式鼓励和协助企业调整产品和市场结构,实施多元化战略,努力拓展远洋市场。一方面,1993年4月28日,深圳经济特区发布了《外贸企业的试点出口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对特区外贸业务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规范进出口权审批,利用国家赋子特区“总量控制、自行审批”的优惠政策,放宽外贸企业审批条件。另一方面,制定实施了《深圳经济特区进出口配额商品额度招标试行办法》,首次实行出口商品配额公开招标。之后,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半税进口商品额度实行有偿使用试行办法》和《关于简化国营大中型企业自用物资进口审批手续实施办法》等改革方案,在经营中引人竞争机制,放宽企业迸出口经营权的审批,认真落实国家颁布的出口退税政策,充分发挥外贸调节作用,拓宽远洋贸易和鼓励机电产品出口,推行外贸代理制。
深圳还善于根据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不断调整政策,推出扶持外贸发展的措施。由于深圳外贸出口有50%是针对亚洲市场的,因此,1997年夏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深圳出口形势极为严峻。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深圳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应对这场危机,1998年6月24日,从体制改革、国有外资企业经营机制、高新技术企业、出口阀基金和外贸专项贷款、外商投资企业和“三来一补”、改善外贸经营环境等10个方面,推出扶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新的措施。1999年6月5日,《关于扶持外贸发展扩大出口若干措施的通知》又提出10项具体扶持外贸出口的措施。除加紧扩大欧美市场外,还大力开拓中东、澳洲、非洲市场,促进外贸出口,扭转了外贸下滑的局势,为全国的进出口避免出现负增长作出了贡献,受到国务院的表彰。2001年,深圳发布《深圳市2001年鼓励外贸出口的若干措施》,鼓励多元化开拓海外市场,发布扩大软件出口、一般贸易出口贴息、外贸基金发展贷款补贴政策、亿元外贸专项贷款额度等鼓励外贸出口的措施。2002年,深圳发布《深圳市2002年鼓励外贸出口的若干措施》,继续发布10项鼓励外贸出口的措施。深圳还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政策,积极刺激外贸出口的发展。
为了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深圳市政府改组了部分驻外企业,撤销了一批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通过清理整顿,驻港企业从最高峰的107家减少到1996年的53家。对境外企业经营模式进行探索:一是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深业集团从1994年起,对驻港直属企业试行7: 2 : 1的奖励分配办法;二是进行境外企业经营者持股经营试点(深业、华为);三是推行属地化管理,驻外人员工资福利当地化,大胆聘用当地经营管理人才。通过清理整顿、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境外投资出现新的气象,国别地域扩大,出现生产型、研发型境外企业。这一时期境外投资主体仍以国有企业为主,此外,该阶段通过大力开拓香港建筑工程承包市场,带动了深圳市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迅速发展。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有条件企业在境外开展跨国经营,出台了一系列资金外汇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积极稳妥地发展“走出去”战略。2002月,人民银行批准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全面恢复离岸银行业务,为深圳企业走出去添加了动力。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圳特区服务业率先全面对外开放,深港合作全面展开,一批本土企业开始崛起走向世界,深圳的对外开放由此跨入新时代。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让深圳的开放从引进为主,变成引进与输出两条腿走路。初步形成境外政府支持服务网络,为企业境外投资就近提供各种服务,深圳涌现出华为、中兴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超亿美元的出口大企业不断增加。至2002年,共有50家企业出口超过亿美元,累计出口额达285.9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61.4%;在国家商务部公布的2002年全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和进出口总额最大的500家企业名单中,深圳有26家企业进入前200强、14家企业跻身后500强的前100名,分别占全国人选企业的13%14%;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350.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5.1%,成为深圳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