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扫码关注

引领改革开放浪潮:特区改革重点举措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1 人已围观

(一)筹办中国实验大学

1980年9月和1982年8月,邓小平在北京两次接见华裔美籍学者和教育家陈树柏。陈树柏向邓小平建议,在国内创办一所“中国实验大学”,把电子工业赶上去,将那里开发成中国的硅谷。邓小平表示将认真考虑。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视察深圳时说:“深圳要办一所大学,这个大学可以吸引华侨投资来办。华侨在这里办大学,由他们聘请国外水平高的教授,从国外购买教学设备,这样可以给我们培养一批人才。”①2月24日,邓小平与几位中央负责人谈话时再次谈到这件事。中央有关部门把邀请陈树柏办学一事转广东省和深圳市考虑。月,陈树柏接到广东省副省长王屏山及深圳市长梁湘的邀请信,约他在月间赴广州就创办中国实验大学的事签署协议书。6月24日,梁湘、王屏山同陈树柏在深圳新园宾馆开始商谈。陈树柏起草的“中国实验大学”创办构想,类似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特曼教授在50年代提出的“金三角”设想,这个三角关系由大学、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形成。以实验大学为核心,推动实业界在学校周围投资办厂,发展先进的电子工业,使之变成中国的“硅谷”。再以此为样板,推广到其他经济特区或经济开发区,有助于中国现代化事业。显然,这已超出单纯教育的范畴,涉及到科委、经委等部门。
 
8月15日,筹办中国实验大学协议书签字仪式在深圳市香江酒楼举行。深圳特区代表梁湘,广东省政府代表王屏山和陈树柏在协议书上签字。根据协议书,双方决定迅速成立中国实验大学筹备委员会,下设美国旧金山、香港、深圳三个办事处,具体负责筹款、募捐教学仪器、物色师资、基建等工作。各项协议将呈报国务院批准后生效。
 
陈树柏奔走于美国和日本等地广为宣传,把创办实验大学视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典范,在海外引起很大反响。美国《时代论坛报》、台湾《时代报》、香港《文汇报》《快报》等儿十家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10月,陈树柏赴深圳与梁湘落实校址等事宜。陈树柏准备请邓小平为“中国实验大学”题写校名。筹备委员会香港工作小组成立了中国实验大学人选委员会,由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学院等知名教授、学者二十人组成。凡海内外应聘教师,一律经人选委员会考核审定。
 
深圳方面,在地形测量工作完成后,来自美国、香港和深圳的建筑设计师已经开始校舍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深圳市政府预定1985年4月破土动工,并请国务院尽快下达拨款批文。陈树拍在深圳对新闻媒体表示,中国实验大学将于1986年2月招生,1986年9月正式开学。首期招收250余名硕士研究生,分属五个工业系科(电机工程、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将招收的研究生,内地占70%,香港占20%,其余10%在世界各地招收。中国实验大学将从开学以后第兰年起,招收本科大学生和博士研究生,并着手筹备文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力争在他六年任期内达到上述设想规模,在校学生达到一万二千人左右。
 
筹办工作的外部环境很快发生大的变化。1984年第四季度,国内出现宏观经济波动。1985年春,全面性的经济紧缩政策出台,尤其是银根紧缩“一刀切”,使深圳经济特区从第二季度开始,很快从建设高潮跌入困顿局面,一直到第二年下半年才逐渐走出低谷。深圳建设面临来自党内外多方质疑,海内外还掀起一场关于深圳经济特区成败问题的大论战。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缺乏资金和建设经验,筹办工作不得已停止,在深圳教育史上留下遗憾。
 
(二)创办深圳大学

深圳经济特区创建之初,文化、教育十分薄弱。1983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布文件,批准成立深圳大学。深圳市委、市政府拿出当年市财政收人的三分之一来创办深圳大学,可见对人才之渴求、对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心之坚定。
 
深圳大学最初选址在原宝安县委、县政府办公地,院落里面只有三栋破旧的小二楼,简陋而狭小,食堂等都是铁皮房。经过比较,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特区西部建设新校区。新校区接近蛇口工业区,南临海,西北是城市干道。校区宽约750米,长约1500米,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
1984年1月,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时,路过深圳南山,有人指着后海湾一片脚手架说,那就是深圳大学新校区,春季破土,秋季开学。这给邓小平留下深刻印象。2月24日,邓小平与几位中央负责人谈话时,肯定了深圳大学新校区的建设速度。
深圳大学创办之初,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引进一批知名学者、教授,担任电子工程系、建筑系、土术工程系、中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经济系、法律系、物理系、应用化学系、精密机械仪器系等系主任和骨干教师。名校援建,名师云集,使年轻的深圳大学既承传百年高校的传统精神,又秉承经济特区的改革创新基因,形成了特区大学得夭独厚的发展态势。

9月27日,深圳大学在刚刚建成的新校区如期开学。教学大楼、图书馆、办公大楼已经建成,装上空调,这种条件在国内罕见。第一批210多名本科生开始上课,创造了国内高等教育史的深圳速度。
 
创建伊始的深圳大学以改革为动力,坚持“特区大学、窗口大学、试验大学”的办学特色,在国内高校率先实行学生交费上学制度、毕业生不包分配制度、教职工聘任制度、学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等,这些改革为后来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筹办大亚湾核电站

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但广东能源短缺,电力供应紧张,成为经济建设一个严重障碍。

 
1983年6月,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成立。1983年7月,在深圳市召开了全国17个单位近50位专家的会议,确定深圳市东部大亚湾的麻岭角为广东核电站厂址。在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83年、1984年相继调入140名工程师,包括27名高级工程师,参加广东核电站建设。
 
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197公顷的征地,以先用后征的办法允许先行进场开展工作。同时,从深圳经济特区二线的背仔角检查站到大亚湾工地的沿海公路也开工建设,总长28公里,历时一年多时间建成。不久,库容为120立方米的大坑水库也破土动工。1984年4月2日,大亚湾响起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开山炮,土石方开挖正式动工。吉林冶金矿山公司在激烈的招投标中胜出,成为大亚湾的首批建设者。

1984年4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到大亚湾视察广东核电站工地,传达了邓小平关于办好核电站的指示精神。由于工程技术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大亚湾工程采用向国际公开招标方式。这是我国工程建设中独具匠心的一次招标。招标书规定:各个项目的投标集团必须由有核电建设经验的外国公司参加,同时,每个项目的承包集团还必须有中国公司参加。这样就把中国核、电、建筑工业的优秀队伍同世界上有经验的大公司捆扎在一起,形成一个“嫁接”植株,实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深层引进。最后参与中标的中建二局,承担常规岛土建工程,既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又发挥国内政、治优势一一组织思想动员、开展班组评比竞赛,极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1984年12月31日至1985年1月3日,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在深圳召开,审查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章程及其附件。会议原则上批准了合营合同。1985年1月18日,广东核电站合营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19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罗兰士·嘉道理勋爵为首的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团时说:“中国现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香港合营建设广东核电站,是我们合资的最大一个项目,这是了不起的事情,甚至在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都会发生影响。它将使内地和香港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增加港人的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②1月26日,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董事会正式成立。日,公司在深圳市深南中路的核电大厦举行盛大的开业典礼。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出席剪彩仪式。

与此同时,广东核电站与英、法的合同谈判拉开序幕。谈判分技术、商务、价格与贷款三个阶段进行。1986年10月,四个合同正式生效。1987年8月7日,大亚湾核电站主体工程开工典礼在号核岛基坑旁举行。大亚湾核电站主体工程开工,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奠基。因为这不仅是大亚湾核电站的奠基,也是中国核电事业的奠基。1994年5月,大亚湾核电站全面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大亚湾核电站利用国外贷款建设,由粤港合资建设和运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合资项目,也是国内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用压水堆核电站。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到1984年,已由一个边隆农业县变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初步形成为以工业为主,兼营商业、农业和旅游业等综合性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场”作用。深圳经济特区以其雄辩的事实,为党中央决定建立经济特区的英明决策提供了有力证明,向全世界彰显了经济特区强大生命力,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广泛赞誉。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
②《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5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