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扫码关注

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

  • “互联网 +中华文化”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

    文化服务“互联网 +中华文化”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

    建立文物资源信息名录公开机制,挖掘创新信息内容,创作信息产品。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和应用。鼓励各类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双创”企业(个人)与文物博物馆单位合作,参与平台建设或基于云平台提供各种应用服务,提供文物图形图像、音视频、三维模型等数字产品,丰富文物知识,创意设计素材库,创作基于文物资源的影视、游戏、音乐、图书、商标以

    2023-02-03

    阅读更多
  • 《问苍茫》(三)

    文化作品《问苍茫》(三)

    曹征路小说《问苍茫》第4~6部分,原载《当代》2008 年第6 期。

    2023-02-03

    阅读更多
  • 《问苍茫》(二)

    文化作品《问苍茫》(二)

    曹征路《问苍茫》第2、3部分

    2023-02-03

    阅读更多
  • 《问苍茫》(一)

    文化作品《问苍茫》(一)

    曹征路小说《问苍茫》第1部分,原载《当代》2008 年第6 期。

    2023-02-03

    阅读更多
  • 《陈俊生大道》

    文化作品《陈俊生大道》

    吴君小说《陈俊生大道》原文,

    2023-02-03

    阅读更多
  • “互联网 +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

    文化服务“互联网 +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

    “互联网 +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是到2019年初步构建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体系,基本形成授权经营、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则规范;树立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融合型文化产品和品牌;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博单位和骨干企业。

    2023-02-03

    阅读更多
  • “互联网 +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概念

    文化服务“互联网 +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概念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国家文物局、国

    2023-02-03

    阅读更多
  • “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概念

    文化服务“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概念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与灵机文化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互联网 +”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16年中国“互联网 +”传统文化应用用户规模将达到1.96亿人,增长率为56.8%。数据显示,在使用传统文化应用软件的用户中,传统文化资讯浏览是用户主要的需求点,占比达61.2%,传统文化应用工具及教育学习则分别位列第二、三位。

    2023-02-03

    阅读更多
  • 《那儿》(三)

    文化作品《那儿》(三)

    曹征路小说《那儿》原文7~9部分,原载《当代》2004 年第5 期。

    2023-02-03

    阅读更多
  • 互联网 +商业模式

    文化服务互联网 +商业模式

    “互联网 +”背景下,互联网为消费者和商家搭建快捷而实用的互动平台。供给方与需求方直接对接,中间枢纽环节被省去,供给方与需求方直接形成消费流通环节,使得个性化“私人订制”成为可能。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直接将自身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给供给方,等同于亲自参与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中;生产者则根据消费者对产品外形、性能等多方面要求提供个性化商品。“互

    2023-02-03

    阅读更多
  • 《那儿》(二)

    文化作品《那儿》(二)

    曹征路小说《那儿》原文4~6部分,原载《当代》2004 年第5 期。

    2023-02-03

    阅读更多
  • “互联网 +”和“+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

    文化服务“互联网 +”和“+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 +”和“+互联网”是不同的概念,区别在于谁是主体,谁是客体。以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为例,在“传统行业 +互联网”语境中,主体是传统行业,客体是互联网。传统企业把互联网平台定义为工具,传统企业在保有原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平台接收和发送信息,通过减少信息交流的成本和提高信息互通的效率达到提高企业整体效率的目的。

    2023-02-03

    阅读更多
  • “互联网+”的概念

    文化服务“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即“互联网 +各传统行业”,但并非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的显著特征,便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互联网 +”一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国际 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2014年,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

    2023-02-03

    阅读更多
  • 《那儿》(一)

    文化作品《那儿》(一)

    曹征路《那儿》原文1~3部分,原载《当代》2004 年第5 期。

    2023-02-03

    阅读更多
  • 深圳“大家乐”:全国第一个群众自荐表演的大舞台

    文化服务深圳“大家乐”:全国第一个群众自荐表演的大舞台

    二十多年来,“大家乐”先后举办文艺演出、文娱活动8000多场,登台表演者达25万余人次,迎接观众近千万人次。深圳“大家乐”广场文化已成为特区文化的一个标签。

    2023-02-03

    阅读更多
  • 探求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深圳方案

    文化服务探求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深圳方案

    深圳是典型的现代化城市,以年轻、开放、包容、创新为人所称道。深圳的文化建设者曾这样形容:深圳是一个被设计出来的城市,即“以特殊的政策、体制和地缘经济为载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机、活力和梦想” 。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政策前瞻性等方面,深圳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深圳答卷”,但文化底蕴不足问题自建市之初便始终困扰着深圳。初

    2023-02-03

    阅读更多
  • 文化治理模式推动文化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文化服务文化治理模式推动文化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文化政策研究学者对治理问题的阐释是从福柯的“治理性”(governmentality)观念演绎而来的。“治理性”观念来源于政治经济学,它的提出本来是要求政府以公民管理和经济生产力为号召,为求效率和权威,以形成正确的行为;后转变为一种描述社会领域的方式,在自我和社会之间所采取的一种复杂活动。

    2023-02-03

    阅读更多
  • 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特区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文化服务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特区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传统文化如何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完成形式、内容、内涵的
    革新与活化,高雅而平易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公众日常的一部
    分,仍是现在与未来的重要命题。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故宫,在
    “互联网+”大背景下借助网站群、APP、微信、微博、文创产品等实
    现创意化、数字化、生活化,为我国博物馆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提供了范例。近几年来,深圳与故宫进

    2023-02-03

    阅读更多
  • 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共同治理结构”(二)

    文化服务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共同治理结构”(二)

    “文化管理”(culturalmanagement)在20世纪60年代的英语国家,通常被称为“艺术管理”(artadministration)。1970年后,“文化管理”范围不断扩大,超越了传统的艺术管理领域,并日益独立成为一个涉及艺术管理、艺术法律、公共文化政策制定、文化资源配置等广泛领域的管理体系。

    2023-02-03

    阅读更多
  • 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共同治理结构”(一)

    文化服务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共同治理结构”(一)

    我在以前的论文中所使用的“共同治理”这一概念,用规范的公共管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治理”或曰“善治”(governance)。因为中文中“治理”一词与一般的“管理”等难以区分,所以,我强调性地加上了“共同”这个限定语,以期体现其内在含义。简单回溯一下,英语中的“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

    2023-02-03

    阅读更多
  • 一座城市文化基因的生成与绽放

    文化服务一座城市文化基因的生成与绽放

    年是深圳建市40 周年,也是深圳读书月走过的第20 个年头。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这座只有40 年建城史的年轻城市,在20 年间坚定不移推动全民阅读,彰显了她不急功近利的远大抱负,展示了全体市民的“高贵的坚持”,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深圳读书月的持续举办,是对一种高贵的人文价值的坚守。深圳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和文化奇迹,与市民们保

    2023-02-02

    阅读更多
  • 幼儿学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强

    文化服务幼儿学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强

    深圳是最早提倡全民阅读的城市,读书月开展六届以后,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推广深圳的经验,由此在全国开始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今天首届全国儿童早期阅读与教育峰会能在深圳召开,说明了深圳又一次带头,把全民阅读推向更深化、更科学的阶段。所以,要感谢深圳市妇女联合会、爱阅公益所做的这些工作,也感谢来这里的所有专家,特别是哈佛大学的凯瑟琳教授。
    其实

    2023-02-02

    阅读更多
  • 第十四届深圳读书月:阅读筑梦,阅读圆梦

    文化服务第十四届深圳读书月:阅读筑梦,阅读圆梦

    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的道路上,这是一个伟大的中国梦。有一件事,和伟大的中国梦有关,和每个人梦想的建构与实现有关,它,就是阅读。
    第十四届深圳读书月的年度主题为“阅读筑梦,阅读圆梦”。筑梦,是构建和寻找梦想;圆梦,是完成和实现梦想。阅读与梦想,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就是当我们识字后,当我们有了相当的学历、能够宁静读书

    2023-02-02

    阅读更多
  • 文化公共政策:视野与可能(三)

    文化服务文化公共政策:视野与可能(三)

    从历史的角度看,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15年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支撑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另一方面这也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其中,作为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的整个国家权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以往,由于中国社会一直以政府为主导,形成了“政治权力过大,经

    2023-02-02

    阅读更多
  • 阅读与梦想

    文化服务阅读与梦想

    4 月23 日,是一个让人觉得很快乐的日子。
    记得在安徽西递村的履福堂有一副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读书是“第一等好事”,让人快乐;此中乐趣,值得分享。读书,固然有提升国民素养、推动社会进步的宏大意义,但对于个人而言,读书,是一件使我们幸福和快乐的事,而且这种幸福和快乐既是当下的,也具有永恒价值。
    在读书日,在许多日子里,如果

    2023-02-02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