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第二产业 > 工业 工业

扫码关注

建立三大保税区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深圳科技创新四十年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5-06-12 人已围观

保税区是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放程度更深、层次更高的海关监管特殊经济区域。深圳是全国最早创建保税区并最早投入实际运行的地区。
 
中央曾经设想把深圳经济特区建成特别关税区,特区与香港之间的货物、人员、资金往来逐步放开,香港的货物免税进入深圳,从深圳运往内地照章纳税。1986年4月“二线”(特区与非特区的隔离线)启用后,深圳并没有享受到特殊的关税政策。在建立大保税区的设想难以实施的情况下,深圳提出先划出一小块地方做试验,成功后再推广到整个特区的设想。1986年下半年,沙头角镇政府提出利用毗邻香港的特殊条件,创办沙头角出口加工区或沙头角保税工业区。7月,深圳在全省第一次对外加工装配工作会议上提出建立“出口加工区”的设想。12月25日,深圳市政府下发《关于设立“深圳市沙头角保税工业区”的通知》,参考国外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在沙头角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位于深圳东部,围网面积0.27平方公里,于1988年上半年完成建设规划。1988年7月,《深圳市沙头角工业区暂行管理规定》颁布,探索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外商兴办技术先进适用、产品档次高、经济效益佳、发展前景好的外向型企业。沙头角保税区仅靠20万元开办费和70万马克贷款滚动发展,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收益”的目标。当年9月8日,沙头角总投资459.66万美元建立的第一家合资企业—深圳富华纺织丝绸有限公司成立,并于11月30日实现投产。
 
1990年3月2日,在沙头角保税区成功运作的基础上,深圳设立福田保税工业区,围网面积1.35平方公里,面积是沙头角保税区的6倍。1991年5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福田保税区和沙头角保税区,要求保税区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优势,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出口工业。1992年7月,经国务院特区办、经贸部等5部门联合批准,同意福田和沙头角保税区在引进外商投资、扩大经营范围等方面放宽政策。同时,深圳颁布《福田保税区管理暂定规定》,明确福田保税区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建成多功能、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区。1992年以前,沙头角保税区主要引进投产快的中小型出口加工项目,并在1993年提出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项目,逐步建立电脑及电子产品、高档电动玩具、黄金珠宝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形成生产仪器仪表、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档次较高的产业体系。福田保税区提出以仓储起步,带动物流、国际贸易、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业的功能,促进区域经济上档次。
 
1996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复设立盐田港保税区,首期开发0.85平方公里。至此,深圳建立了三个保税区。为加强对保税区的领导与管理,深圳在三大保税区分别设立了保税区管理局。2001年,三个保税区管理局合并为深圳市保税区管理局,统一代表市政府管理保税区的开发、建设、运营及各项行政事务。
 
沙头角、福田和盐田港三大保税区与香港紧密相连,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连接点,也是全国建设特别关税区的“试验场”。三大保税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对外贸易和改革开放,深化了我国在经济上与世界的联系、在技术上与国际的接轨,推动了深圳外向型经济发展和高新科技进步。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