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扫码关注

首页 > 历史人文 历史人文

  • 向南村(丁头村、大板桥巷、向南东村)

    传统村落向南村(丁头村、大板桥巷、向南东村)

    向南村由向南、丁头、大板桥巷、向南东4个自然村组成。

    2023-05-22

    阅读更多
  • 叶氏宗祠

    近代文物叶氏宗祠

    叶氏宗祠位于桂庙新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砖木石结构,三开间二进,面阔12.18米,进深17.41米,由门厅、正厅及廊房组成,门厅前有檐廊、鼓台,硬山顶,博古脊;正厅木构梁架,硬山顶,博古脊;卷棚顶廊房。

    2023-05-22

    阅读更多
  • 凤孙吴公祠

    古代遗址凤孙吴公祠

    凤孙吴公祠位于南光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2007年重建,为三开间二进的建筑结构,左右为厢房。祠堂大门上刻:“勃海跃横龙直向禹门及浪,延陵鸣瑞鸟久纵圣世来仪。”

    2023-05-22

    阅读更多
  • 桂庙窑址

    古代遗址桂庙窑址

    桂庙窑址为宋代砖瓦窑遗迹,1981年由深圳市经济特区博物馆发现并发掘。

    2023-05-22

    阅读更多
  • 南光村(桂庙村、桂庙新村、粤海门村)

    传统村落南光村(桂庙村、桂庙新村、粤海门村)

    南光村始建于清代。300年前,吴氏两兄弟来此定居,开荒耕野。当时,此地有一条小河,形如游龙,后人感念水泽之恩,称哥哥的居地为正龙村,弟弟所居之地为横龙岗村。人民公社时期成立南山大队,正龙、横龙岗并村入南山大队,取“南山”和“横龙岗”首尾两字为“南岗”,后因“岗”与“光”在粤语中同音,且“光”有吉祥、繁荣之意,最终取名“南光”。据考,南光吴氏从广州

    2023-05-22

    阅读更多
  • 镇国将军祠

    古代遗址镇国将军祠

    镇国将军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镇国将军吴应雷,名玉泉,广东增城雅瑶乡人,是南园村吴姓祖先之一。宋哲宗年间,因求雨有功而出仕做官,后被皇帝追封为镇国将军。1985年,南园村于其址建成“南园纪念堂”。20世纪90年代,香港同乡会发起捐款,重建镇国将军祠,于2000年建成。

    2023-05-10

    阅读更多
  • 解元祠

    古代遗址解元祠

    明万历七年(1579),南园村孤儿吴国光中解元,南园村父老出资兴建“解元祠”以示纪念,后为历代南园乡庠,“文化大革命”时期为南园小学所在地,得以保留至今。尽管主体保留完好,但年久失修,已显圮态。2003年,被南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其进行全面保护性修缮。

    2023-05-10

    阅读更多
  • 吴氏宗祠

    古代遗址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始建于元代,后历经修复,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设计宏伟,卓然可观,结构古朴,其木器雕刻艺术甚为精美。祠堂正门两边石柱刻有对联:“起家同炎宋自延陵肇基东粤,聚族分卅里由石滩流派南园。”

    2023-05-10

    阅读更多
  • 鹦歌山遗址

    古代遗址鹦歌山遗址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头古城西北面的鹦歌山上,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56年8月中山大学历史系调查发现。该遗址出土大量陶片和少量石器。夹砂粗黑陶的纹饰有绳纹、条纹。泥质灰陶的纹饰有方格纹、曲折纹、叶脉纹。石器有石 锛、石斧、砺石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2023-04-26

    阅读更多
  • 炮楼排屋

    传统村落炮楼排屋

    中英鸦片战争后,由于“五口通商”,大量劳工输出,其中有大量客家人。加之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和粤西“土客大械斗”,致使成批客家人流亡海外,演绎了第五次客家大迁徙。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西风东渐,西洋文化开始大规模影响广东。深、港、莞客家文化圈成为联结海洋文化的桥头堡,在客家民居中注入了海洋文化的元素。

    2023-04-25

    阅读更多
  • 客侨围屋

    传统村落客侨围屋

    华侨是海洋文化的传播者。清末民国时期环珠江口地区的每一座客家围几乎都有一部漂洋过海的华侨史,镶嵌着海洋文化的符号。所谓“客侨围屋”,顾名思义,是客家华人、华侨投资兴建的客家围屋。这类围屋传承了四角楼平面布局和中轴祖公堂的格局,受西洋文化影响,在建筑构件、装饰题材等方面带有异国情调。

    2023-04-25

    阅读更多
  • 围村

    传统村落围村

    环珠江口地区广府人与客家人杂处,广府人与客家人之间的文化互动在民居建筑中显而易见。

    2023-04-25

    阅读更多
  • 客家民居:城堡式围楼

    传统村落客家民居:城堡式围楼

    城堡式围楼,是深圳、香港、惠阳和东莞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粤东北地区堂横屋、围龙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并吸收广府民居的优点发展起来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兴梅客家民居堂屋

    2023-04-25

    阅读更多
  • 滨海客家的建筑特色

    传统村落滨海客家的建筑特色

    客家民居建筑被称为“夯土的史书”“凝固和立体的诗篇”。伴随着客家人迁移的脚步,风格独特的客家建筑遍布五湖四海。诸如赣南的土围子,闽西的方楼、圆楼,梅州的围龙屋,深圳的城堡式围楼……尤其是位于深圳、东莞等地的炮楼排屋,既有传统客家风味,又有海外侨风,中西合璧,独具匠心,兼具客家、广府民系以及西方建筑文化之长,是滨海客家人生活智慧的结晶。

    2023-04-25

    阅读更多
  • 广府围村:南园村

    传统村落广府围村:南园村

    南园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耕种,其中久居此地的是车氏族人。南宋孝宗年间,广东增城人吴洪渊(供职内廷翰林院)讲书宣游至此,见苍翠郁郁的南山脚下一片平坦肥沃土地,遂聚族人而立村,称吴屋村。后因村子建在南山脚下,又有一片规模很大的果园,改名“南园”。

    2023-04-23

    阅读更多
  • 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郁故居

    近代文物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郁故居

    陈郁故居位于南山村西巷,是一栋三开间砖木结构平房,前有小院,建于道光年间。1984年9月,陈郁故居被列为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0月起对外开放,以陈郁一生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为展览主线。

    2023-04-23

    阅读更多
  • 兰所陈公祠

    古代遗址兰所陈公祠

    兰所陈公祠为南山村陈氏七房中的兰所公所建,始建于明代。该房是陈氏中较兴旺的一支,故在陈氏宗祠外又另建一祠。

    2023-04-23

    阅读更多
  • 陈氏宗祠

    近代文物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是南山村村民祭拜祖先和维系宗亲侨胞亲情之地。1987年由旅港南山同乡会牵头捐修。

    2023-04-23

    阅读更多
  • 春牛堂(南山天后新庙)

    古代遗址春牛堂(南山天后新庙)

    春牛堂又称南山天后新庙。古庙背靠大南山,现存前殿遗址、围墙、后殿及古井等。据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载:“立春前期一日,有司以土牛、芒神,迎于南山下,次早鞭春。”因而有“春牛堂”之称,是明清时期深港地区重要的仪典旧址之一。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3-04-23

    阅读更多
  • 月亮湾新石器遗址

    古代遗址月亮湾新石器遗址

    月亮湾新石器遗址位于南山村月亮湾荔枝林内,现建设成南山月亮湾公园。遗址东隔冲沟遥望大南山,西接前海路,北通过冲沟直接通往蛇口,南至月亮湾花园。遗址长160米、宽150米,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遗址为深圳市文管办和南山区文管办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期发现,具体时间为1999年9月。在深港地区,考古学家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数以百计。在月亮

    2023-04-23

    阅读更多
  • 南山村:建村历史长达800余年

    传统村落南山村:建村历史长达800余年

    南山村原名陈屋村,顾名思义,村民以陈氏为主。此村也是姓氏较多的一个村,除了陈氏,还有梁、蔡、刘、钟、郭、郑、麦、曾、李、高、何、黄、苏、戴、简、冼、邱、方、赖、杨、聂、周、付、林、文、王、邓、吴、伍、冯、曹、关、张、卓、叶等。建村历史长达800余年。

    2023-04-19

    阅读更多
  • 同乐村

    传统村落同乐村

    同乐村位于南头街道西北部,始建于1948年,村民主要有吴姓和刘姓,从龙华浪口村迁至此地。

    2023-04-19

    阅读更多
  • 南头街道:一甲村

    传统村落南头街道:一甲村

    一甲村位于南头街道西北部,立村始祖据传名为池戴,后有黄姓、陈姓迁入,池姓则迁至他处。1959年因建西丽水库,梁姓、林姓从篁里村迁入,现陈姓为第一大姓。

    2023-04-19

    阅读更多
  • 涌下村郑氏宗祠

    古代遗址涌下村郑氏宗祠

    涌下村郑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为三开间、三进深、两廊、两天井的宗祠结构,进深32米,面宽11.2米,坐东向西,建筑本体保留有石刻、木雕、壁画等。由于距离原关口郑氏五大房宗祠不足100米,且结构特征十分相似,仅在大小上有所区别,为了让后人记住第一届宝安县委和宝安县农民自卫军模范训练班成立这段历史,南山区人民政府公布涌下村郑氏宗祠为文物保护单位。

    2023-04-19

    阅读更多
  • 巷头村

    传统村落巷头村

    巷头村位于南头街道南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因村落位于清代巷头街(现正南街)附近而得名。世居村民主要有郑、麦、张、黄、唐、赵姓。其中郑姓于明洪武年间从今向南村一带迁移至此。麦姓、黄姓皆为1949年之前从今公明一带迁移至此地。唐姓为抗战时期为避战乱从湛江迁来,赵姓为1959年修建西丽水库时迁来。

    2023-04-19

    阅读更多